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

第一篇:高校与地方“联姻”保护与传承“非遗”-九江学院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九江学院大力开展九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为弘扬、挖掘、传承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高等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九江学院积极开展对九江瑞昌剪纸、湖口青阳腔戏曲、武宁打鼓歌和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动,走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联姻”、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新路。

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学校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九江学院与湖口县签订了研究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的合作协议、与瑞昌市签订了“瑞昌剪纸”合作协议。赴修水县了解全丰花灯和宁河戏的历史由来及它的音乐特色、赴武宁县打鼓歌和采茶戏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和相关部门一起洽谈具体合作事项。协议的签订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平台,对九江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掘和产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成立研究小组,彰显资源优势

九江学院与地方达成“资源共享、共同抢救、联合攻关、保护国宝”的一致共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使非遗文化在交流中传承,在沟通中保护。把国家级非物质

1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请进校园,与资深教授一起,组成非遗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大家在一起交流、沟通,系统全面研究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状况,深入挖掘留存于村民经验中的非遗文化知识,形成能够发表的科研成果。具有“非遗”资源条件的县(区)成为研究的主要基地;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高校成为“非遗”传承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陈列场馆,展示“非遗”风采

由于地方财力和科研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青阳腔戏曲、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在传承和研究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传承保护面临很多难题,如资料保存环境十分简陋,保存手段比较原始,保存方法比较落后。象湖口青阳腔的一些光绪年间的手抄剧本,只是简单地放置在档案盒中,没有周密的保护措施;很多录音磁带都是已故艺人的原始唱腔,也未作刻录备份,一旦消磁,将无法补救。另外,资料的搜集、分列、整理等工作也有待细化。为此,该校专门建立了陈列馆,用于保管已搜集到的珍贵资料。其中有手抄剧目131个、正本戏36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等。陈列馆以原始资料、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为内容,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九江青阳腔戏曲、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四、编写文化教材,普及“非遗”知识

2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全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九江学院将青阳腔、瑞昌剪纸及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九江学院与湖口县经整理发掘,推出了青阳腔专著《湖口青阳腔》,作为大学生学习青阳腔的教材。在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都开设了青阳腔专业必修课,在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了瑞昌剪纸选修课,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这样通过一代代老师的传、帮、带,一批批学生的学习、研究和表演,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的支撑,传统戏曲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发扬光大。

五、组建艺术中心,培养“非遗”队伍


(未完,全文共17828字,当前显示13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