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宣讲稿
宣讲员:参加人员:活动时间: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是什么。德就是要有公德心、要做文明人。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有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了,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第一环节:唱歌曲
“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立志先立人„„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有行„„”唱《公民道德歌》”这个环节,我心里都充满感动。一首歌曲能够流行,必然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全民中掀起传唱道德歌的流行风尚,并配合宣传身边的道德模范,讲百姓身边的道德故事,把道德歌唱出“百姓味”,把道德真正唱进百姓心里,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进一步对道德有全新的理解,讲善言,行善举。
二、第二环节:学模范、听故事故事一:做文明人
行文明事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因此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可是,我们后人没有传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反而使祖国没有了地位,受到外国人的鄙视。有这样一个事例: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文书写的。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
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呀。”由此看来,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距离。难道我们还能坐视不管吗。文明在我们中间应当引起重视,让更多人讲文明,讲礼貌。
故事二:周恩来的书香缘与爱国情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历史潮流。1898年3月5日,一代的开国元勋应运而生,周恩来正传承了这历史的发展,以读书爱国,爱国读书为宗旨。当12岁的周恩来斩钉截铁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时,周恩来与书香、与爱国便开始了不解情缘。
1910年春天,十二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振兴中华为目标。
三、第三环节:诵经典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解读:说话不离修身,这是说话的关键;行动不离修身,这是行动的根本。说话抓住了关键,行动抓住了根本,这就可以称得上对大道有所知闻了。
四、第四环节:发善心
(未完,全文共10754字,当前显示14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