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屠呦呦。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奖。屠呦呦女士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人类历史上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20世纪50年代前后,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这种传染病。尽管全世界都在想法设法预防和根治疟疾,但成果是极其微小和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疟疾发病人数多达2400万,即便是近年来,每年仍有数千人因感染疟疾而死亡。

1969年,38岁的屠呦呦女士接受了中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开始着手找寻新的抗疟药。几年时间,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药方,几乎访遍了中国南方所有的老中医,寻找各种可能的配方。青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

可惜,在第一轮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但是屠呦呦并没有放弃。她反复思考、仔细研究,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1971年,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屠呦呦在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青蒿素,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

总之,正是屠呦呦女士的锲而不舍、一丝不苟、辛勤耕耘为人类治疗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挽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屠呦呦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第二篇:屠呦呦屠呦呦

篇一:时评人物素材:屠呦呦

时评人物素材:屠呦

呦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关键点一:创新

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

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这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篇二:屠呦呦个人简历

屠呦呦个人简历


(未完,全文共17414字,当前显示14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