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对银行信贷管理的认识

—我国商行信贷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信贷管理便是其中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也尚未建立有效地信贷长效机制,不良贷款的问题依然严峻,为此,减少不良资产增量也成了各银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字: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引言

信贷即是信用、借贷,银行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以偿还计息为条件的货币借贷,其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亦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而信贷管理也在银行经营管理中也居于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和管理操作等都含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无论从宏观角度,银监会给出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9月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5045.1亿元,不良贷款率1.66%;到2010年6月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或是,从一些微观的实例案件,例如:2003年的周正毅事件,刘晓庆、杨斌案件,蔡建忠汽车贷款诈骗案,以及2004年的姚康达住房贷款案等等,可以看到近年来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依然时有发生,并且大多案件涉案人员层次高、涉案金额大,而这些案件恰好反映的便是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问题。

(一)不良贷款累积

最近几年,不良贷款和比例呈现“双降”,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信贷业务完全程序化,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等。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不良资产仍是居高不下,尤其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最为庞大。

1、重收益而轻安全

国家财政每年下达的利润指标逐步成为了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甚至与奖金、财务费用挂钩,为了完成利润计划,往往容易忽视贷款安全性问题,更甚者,以牺牲安全性换取效益性。这直接违反了银行稳健运行、规避防范风险的意愿。

2、没有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度和约束制度

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往往会忽视对基层管理者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的漏洞会造成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现象的出现;以及贷款责任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最终无人负责。

3、贷款程序操作漏洞

按照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要求,贷款的程序包括企业申请、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款发放、贷款归还五个阶段。

近几年,盲目“抢大户”的情况十分普遍,新增贷款总是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这种贷款投向高度集中的情况,短期看来似乎有利于减少不良贷款,但这并没有实现收益与风险最佳匹配的资产组合,其潜在风险远大于别的贷款者,一旦损失,其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出于某些特别原因的考虑,贷款过程中,具备贷款条件的甲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获得贷款,再将其根据转贷协议借给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乙方。一旦乙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造成的“三角债”又会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贷款发放以后,忽视对企业用款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没有专职人员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给予有效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只有当贷款无法收回才发现问题,结果失去了转化和控制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良机。

(二)扩张冲动,“重贷轻管”


(未完,全文共9208字,当前显示138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