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乡土情怀荐爱社

文/陈晓峰

家门爱社年长于我,精神矍铄,气宇轩昂,是个性情中人。他先后从事教师、公务员、新闻记者等职业,生活阅历丰富,颇具“达人”风范。

作为远近驰名的新闻写作“快枪手”,爱社先后有100多万字见诸于中央、省、市级报台,并屡获殊荣,在兴山新闻宣传界属于“多年的师傅--老把式”。2011年,他的处女作散文集《等待你的归期》付梓成书,那是他历经大病磨难后对人生的感悟心语。逾时,出于相似经历的共鸣,本人遂草就了一篇《致同命人》的读后感小文。

就在我还抱残守缺于“一本书主义”的时候,他的新集《乡村板话》又悄然面世了。

“70后”的我,成长于乡野。对农村生活的认知与身为“60后”的爱社,实在有颇多重合印证之处。我的整个外出求学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呼唤着包括短篇小说在内的整个文学,重回现实、重回民间,涌现了一批表现社会人生的“原汁原味”的短篇小说力作,其通俗化、原生态的特色,比新时期文学初期更为鲜明。课余,我如饥似渴地阅览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囊括了诸如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的《绿化树》、莫言的《红高粱》、梁晓声的《年轮》、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一系列中长篇乡村题材小说。而我参加工作后读到的乡村题材文学作品,譬如有兴山县本土作家万昌言的《紫血褐土》、蔡长明的《苦年》《乱年》、简冰的《水月》、陈孝国的《月祭》、王祖君的《野人谷》„„文中汇织就的一个个鲜活人物群像,折射出一幕幕光怪陆离的宏大时代图景。

“板话”是指一种曲艺节目,即“快板书”——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广为人知的《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抗战时期,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村霸恶势力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作品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

而物质极度匮乏,政治极度“左倾”的上世纪70年代,“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收工打冲锋。”“村边等,地头看,男带扑克女带线;有人嚷‘歇着。’,没人喊‘再干。’”“干部见干部,都穿尼龙裤,前面印有日本产,后面印的是尿素,左边看见含氮量,右边写着75%。”等等深具“伤痕文学”雏形的顺口溜则是属于共和国一代人集体的酸涩记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爱社之于兴山,他生于斯长于斯,是部见证当地时代变迁的“活辞典”。他当乡村教师、乡镇公务员时自不待言,干新闻记者时也始终坚持把笔端对准“三农”,把镜头聚焦“三农”,把感情倾注“三农”,乡音未改,乡土情深,始终与时代脉博和谐跳动。

这正是:

有板有眼抒乡情,且行且吟话农村。

《诗经•魏风•伐檀》有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虽然社会分工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从事农业劳动,但不事农桑的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何况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人”。伟人毛泽东曾把迷信、不识字、不讲卫生列为陕甘宁边区的“三大害”,在中国近现代农村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也成为兴山当地本身1素质不见得高的“半吊子”诟病鄙夷“农哥子”的诱因。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拿诗人艾青被反复引用,以至滥觞的名句来加以概括,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未完,全文共13979字,当前显示139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