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自民党的政党转型演进与党内改革历程述考

摘要。自民党成立迄今已逾63年,树老根深并且历久弥新,一直处于日本政治的核心地位。每逢执政危机之时均能随时代而动,进行政党转型。按照政党组织学划分,自民党的政党转型经历了精英型政党、大众型政党转型尝试、卡特尔型政党演进3个阶段。建党初期,自民党主动开展“党的近代化”运动改变精英型政党特质;冷战后鉴于社会党的衰弱,自民党适时放弃大众型政党转型尝试向卡特尔型政党演进;小泉政治后,自民党历经政党转型的挫折,重新回归地方进行模式探索。

关键词:自民党;精英型政党;大众型政党;卡特尔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8)03-0025-1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8.03.003

国内学界目前对“自民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徐万胜,基于战后选举改革视角探讨自民党权力结构变迁,指出自民党的首相任期与更迭,受党总裁任期与竞选方式的制约①。此外,针对自民党总裁选举进行专项评析的当属栋军、布希乔和廉德瑰②。干保柱、刘笑非则将“五五年体制”下自民党的总裁公选制视为党内派阀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原因③。李晓晖将“后小泉时代”的几次党总裁选举作为案例,通过党内与内阁人事的分配状况观察派阀政治的消长④。这些研究成果或偏重对单次党总裁选举的结果评析,或是仅将党内改革作战后日本政治研究一个影响因素略加涉及。针对自民党的政党转型演进与党内改革历程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成果尚有待拓进。文章拟依据自民党内部文件、历次党内改革发布资料、人物回忆录、相关著作、新闻报刊等史料,利用政党学理论,史论结合,基于“政党转型”角度,厘清自民党改革轨迹,解读党内权力结构变化的内在原因。

一、“五五体制”下自民党的精英型政党

特质与党内改革

政党组织学鼻祖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现代政党的组织机构主要有核心小组(thecaucus)“核心小组”是民主政治发展伊始政党组成的最初形式,核心小组由政治精英组成,政治精英兼具政党核心党员与普通党员的双重身份,在国家立法机构与本党全国组织内担任职务,承担着自己辖区的党务工作和本党全国组织的地方联络人任务分部(thebranch)“分部”起初是社会党的特色组织,分部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招募。h员扩充党势,分部党组织受到党中央的严密控制支部(thecell)“支部”起初是共产党的特色组织,支部组织在吸收党员扩充党势的基础上,其吸收党员的指导性原则由党中央制定,重视团结与忠诚。在重视地方的同时更重视在各类工作场所建设支部组织――笔者注。三种形式”[1]。并基于政党成员与党的亲疏关系,按照由近及远将政党成员划分开4个类别,即“激进分子”激进分子:即政党的政治精英、核心党员。(militants)、普通党员(members)、政党支持者(supports)和投票者(electors)。其中,将主要由“激进分子”组成核心小组,通过会议进行政党运营的政党定义为“精英型政党”,将拥有大量党员,由党中央进行政党运营的政党定义为“大众型政党”。“‘精英型政党’由核心小组组成,权力分散、政党组织薄弱是其政党特质;‘大众型政党’则权力集中、政党组织联系紧密”[2]。“大众型政党通过数量获胜、精英型政策则通过选择获胜”[3]。按照迪韦尔热对政党的划分,1955年成立之初的自民党具有明显的精英型政党特质。


(未完,全文共7923字,当前显示140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