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节外生枝”瑕不掩瑜

关键词:节外生枝;品味用词;挖掘素材;提升情感;引导价值观

所谓“节外生枝”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产生碰撞,认识和体验的层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与教师预设所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合理引导与利用这些“节外”生出的“枝”,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就能形成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成就一份没有预设的精彩。

一、“节外生枝”,品味用词的准确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节外生枝”的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和感悟,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如教学《山行》,一生在读诗后大胆质疑:诗中的“生”写错了,应该是“深”。很多同学也纷纷表示同意。确实,以往每每学生写到此句诗,也总是将“生”写成“深”。今天我何不引导学生攻克这一疑难病症呢。于是我进行了以下教学:(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与“深”)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应该写成“深”。生:我想,有白云的地方,山一定很高,那得在深山老林,所以写“深”。生:《寻隐者不遇》中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想这两个“深”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应该写这个“深”。师:那么,这里的“生”是什么意思呢。生:是“产生”的意思。师: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用哪个呢。生:我觉得用“生”好。因为,从诗中我们知道诗人顺着石径往山上望,看见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如果用“深”,他可能就看不见人家了。生:我也觉得用“生”好。因为用“生”会让人产生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这一环节的教学在我的预设之外,本想轻轻一点而过,但考虑到这确实是学生易出错之处,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我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节外生枝”,引导学生顺势比较“生”与“深”的异同,畅想“生”字背后所蕴含着的美妙意境,从而为学生架设了一座通向文本,走进诗境的桥梁,真正品味了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课堂也因此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可喜的是学生在之后的练习中再也没有出过这个差错。

二、“节外生枝”,挖掘表达的素材


(未完,全文共11468字,当前显示94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