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特征、内涵及其构建

内涵及其构建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循社会规则和公共秩序,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思想渊源特征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曾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目标明确地提出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不仅是一种社会状态,也是一种治国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如今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已经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扩展[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人类自产生之时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类社会历史,其实也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理想的历史[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只是立足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一)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社会和谐的理想

儒家创始人孔丘说过:“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和谐友善,但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和而不同”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同时又维护世界的和谐相容性[3]。。

《礼记-中庸》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只有达到和谐.才能理顺自然、社会秩序.万物因此而发育生长,社会因此进步。“尚中贵和”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一直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尚中贵和”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及为人处世中要推行中正之道,坚持“和而不同”,与大家友好相处,相互协作,共享祥和[4]。

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历代仁人志士的目标不就是建设这样和谐的“大同”社会么。

当然提到儒家,就不能忽略黄老之学,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黄老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是面对战乱之后,出的治国方案。《老子》中指出:“小邦寡民,使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政策确实适合战乱之后的中国,老子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姓亟待休养生息,经不起折腾。所以老子认为最好的政治是无为而治,统治者应尽可能给人民以自由,对待百姓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就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随便翻弄,主张自然无为,强调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道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庖丁解牛表达了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主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够从实践出真知,把握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是通过“无为”这种方式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未完,全文共16254字,当前显示14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