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创建金融生态城市纪实
秋天,注定是个收获的季节。就在全市干群铆足劲冲刺全年任务目标之时,从首都北京传来佳音:在11月2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上,我市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这项殊荣得来不易,因为宝鸡曾经上过全国金融生态城市评比“黑名单”。有人形象地形容,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犹如凤凰涅槃,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
抉择:创建金融生态城市
在人行宝鸡中心支行一班人的脑海里,至今依然保存着这样一些难忘的记忆:本世纪初,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使我市工业经济陷入发展低谷。一些企业缺乏诚信,千方百计逃债赖债,全市金融机构2000年的不良贷款率高达
39.52%。面对全面亏损,被迫收缩经营阵地,累计撤销的机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连市信托投资公司,也因资不抵债而退出市场。在中科院金融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名次被划在e级(最后一级,属金融风险区)、资产质量在291个城市中排名第206位。被列入金融生态“黑五类”名单后,上级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收信贷发放权,提高信贷准入门槛,造成贷款投放持续下降。于是,贷款难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也成了历届人代会必不可少的提案,市内各大金融机构成了众矢之的,每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反复问责。其实,金融机构也是满肚子苦水无处可诉。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面对日益增长的存款和持续低迷的放贷,他们也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不少金融机构只好舍近求远,在外地选择更为安全的地方投放贷款。
否极泰来,转机发生在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名次靠后、资产质量位列全国200位之后的结果,深深震撼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与此同时,各级干部也通过市政府举办的“企业家智慧之光”大讲坛,接受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关于“金融知识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洗脑”。于是,区域投融资环境不佳、金融风险较大,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就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经充分调研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战略性决定:从2005年开始,举全市之力,打造“诚信宝鸡”品牌,把宝鸡建设成为全国金融生态城市,力争建成全国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并将创建目标列入市委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十一五”规划。市政府在全省首开先河,成立了由市长、副市长任组长、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公检法、人行宝鸡中支、市银监局等20多个职能部门为成员,人行行长任办公室主任的创建金融生态城市领导小组;并将各县区和市级部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序列,这在全国都不多见。从那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生态环境整治之战在全市打响了。
诚信: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金融生态,说到底是个关于诚信的命题。其核心是“诚信道德工程、征信体系建设、信用维护机制”三项内容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缺乏诚信,实质是还贷能力差的变相反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努力提高企业还贷能力。市上加大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使一大批濒临破产或经济效益徘徊不前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涌现出诸如宝石机械、宝钛集团、秦川发展、中铁宝桥、宝石钢管等大批国际有名、国内有位、行业领先的优秀企业。2006年以来,全市gdp增速连续保持在14%以上,位居全省前茅。特别是今年,通过项目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全面实施,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在国际经济急速滑坡的大背景下,全市gdp增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未完,全文共17012字,当前显示144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