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意识[最终版]
、公务员的公仆意识
(一)、什么是公仆意识
1、公仆意识
中国共产党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和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底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和执政理念。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2、公仆内涵
党的各级干部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合格人民公仆的两个标准:第一,有没有公仆意识;第二,是否德才兼备。《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3、干部之德与公仆意识的关系
“公仆意识”在现代语境下已经转换为更为明确的“宗旨意识”,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法不同,实质一致。胡锦涛同志关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则是对“公仆意思”的最好诠释。但是一个干部、一级组织是否具有“公仆意识”,不取决于这个干部、这个组织以什么“性质决定”为借口的自我评价,而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口碑。
(二)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强化公仆意识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要求公仆意识深层本质是政治、国家权力和社会公民的定位。
新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公民的关系。社会公众自主性逐步增强,国家权力向社会公众转移和让渡逐步得到体现。
新时期在国家权力和社会公众关系的特定条件下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2、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强化公仆意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深入和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3、强化公仆意识是民主与政治的基础和条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强化公仆意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国家政权、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政治伦理建设,作为政治伦理核心的公仆意识,构成了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基础。
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的公仆意识,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4、增强公仆意识的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
5、增强公仆意识的核心是正确使用赋予的权力人民的公仆的检验标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公仆意识“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度关注、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时时刻刻地放在心上。
(三)公仆意识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
1、公仆理念是马克思和巴黎公社伟大制度的创新
邓小平晚年在总结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时,提出:“老祖宗不能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仆的理论命题源于巴黎公社伟大的制度创新——“防治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理论。
“社会公仆”和“社会主人”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国家公权力展开,必须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2、公仆理念是执政党赢得人民信任的基础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
“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重视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党必须“受制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3、公仆意识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党的政权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受人民的委托,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最终追求,同时增强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为人民服务和谋福利的意识。
(四)影响公仆意识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公仆意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1)盲目攀比,假公济私的索取意识。(2)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贪婪意识。
(3)主仆颠倒、重权轻法的主子意识。
(未完,全文共18638字,当前显示145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