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玉成中国

演讲人:叶舒宪演讲地点:南京艺术学院演讲时间:2016年4月

叶舒宪。1954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辽宁出土红山文化双头一身猫头鹰玉雕像,距今5000年。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为什么叫“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因为我们在研究之后才发现这一段是比文明国家还要早很多的故事。作为中国人,中国的这个“国”字,其字形,为什么是四方的城墙,里边有“玉”。去北京参观故宫,很多人只看到皇宫的建筑。但历代帝王的宝贝在哪儿。在珍宝馆。珍宝馆里,是帝王玉器为主的国宝。这就验证了“国”字:紫禁城里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国宝以玉器为主。所以今天要讲的就是玉文化到底有多么深厚,实际上比有文字记录的中国还要久远很多。

八千年的玉文化

华夏文明的祖根记忆,在孔子时代是祖述尧舜,但孔子不知有三皇五帝。司马迁《史记》将文明史之根延伸到炎帝黄帝,距今约五千年。所以国人向来信奉上下五千年的国族历史。西学东渐以来,现代学界秉承西方“历史科学”观,只承认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将三皇五帝和尧舜禹都看成神话传说而非信史。不承认夏代,更不承认比夏代更早的传说时代。于是,国际学界只承认商代甲骨文记录的历史,中国历史从五千年压缩到三千多年。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人类学一派跨学科研究,打通文史哲和考古学、神话学,倡导实物证明的四重证据法,将八千年延续至今的玉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发生的一条文化主脉。

有一本以考古学家为主的论文集《玉成中国》,副标题是“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什么是“玉兵”。就是玉质兵器。《越绝书》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古书里讲的这些内容无法考证,大家都当神话传说来看。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认识到在青铜和铁等金属兵器之前,确有玉兵器的存在,而且数量很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于2013年组织专家会议研究过这个现象,会议论文集题为《玉成中国》,试图说明汉字“国”为什么是四方城墙守着国宝,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国家认同符号。而繁体字的“國”,就是外城加内城,还有一个武器戈。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大家写作文早就用过此字。这是中国特有的兵器。如果你写“我”字,这个武器又出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戈。迄今为止,在中国看到的最早的戈,是距今四千年的玉戈。具体的地点,在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所以中国人的国家认同符号,个人认同符号,都与一种玉兵器相关。以前谁能想到这样的事实。现实揭示出来的东西,居然超出想象,算是以往未知的故事。如果看通俗一点的,有这本《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四百幅彩图,大部分是古代的玉器,可当艺术史来看。我通过玉的叙事讲述华夏文明来龙去脉,主要讲到夏商周,即文明发生初始段。大家看封面的图,本身就是图像的神话叙事,表明龙的作用,作为超自然的交通工具,升天入地下海。看《周易》卦辞里讲的龙,能潜到水里,也能飞升天上,是贯通海陆空三界的交通工具。你看这个人骑在龙尾,向上升天。艺术提供的叙事,超越了以往的文献。文献都说真龙天子,那是秦始皇以后的事。这件玉器出在春秋时代,湖北荆州出土。这些玉的故事可以串联为一体,把它当成一种完整的神话叙事,特别是神话背后,还有类似信仰的宗教。链接一下今天熟悉的知识,就叫“一带一路”的形成史。丝路这个说法,是德国人来中国考察后于1877年提出的。从华夏本土视角看,依据这条路最早的形成,应重新命名为玉石之路,这是本土传统的新认识。


(未完,全文共13277字,当前显示14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