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矛与盾的集合-王章德

珙县仁义乡中心校王章德

该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25课。是一篇充满哲理意味,在表达方法上和中国古典寓言一脉相承的文章。全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这使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颇费斟酌。

首先是解读文章主题,粗读课文,文章主题似乎很明显,那就是“应.该集别人的长处于一身”。因为课文标题《矛与盾的集合》中就有“集合”.的字样,文章中又有“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等语句。但通过反复研读,我发现文章的旨趣并非如此,在课文中,发明家是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其实也是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情况下“产生一个想法”,并由此步步深入地展开联想而最终发明坦克的。作者对发明家思维演进的叙写占了文章的较大篇幅:发明家先是提出第一个问题:“盾太小”,紧跟着设想解决方法“让”‘盾大得像铁屋子’自己‘钻进里面’”。随之而来的又是第二个问题:没法进攻,再接着又提出解决办法:开小洞,伸出枪口或炮口。应该说,叙述到此,课文还略去了一个问题没明确提出:发明家钻在这个大得像铁屋子的“盾”里,再从里面伸出“矛”,看起来是能守能攻了,其实却完全丧失了机动能力,成了守株待兔。于是他才又想到了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和履带。

通过对上述这段描写发明家心智活动的文字的阅读,不难发现,发明家的思维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留心生活,积极思考,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出假设,又不断否定进而不断探索、改进。这与其说是发明家

第1页共3页能够发明坦克的原因,倒不如说是课文向我们彰显的主旨。所以我认为文章的主题应是“怎样才能集别人的长处于一身,换个说法,全文的文眼是..文章最后一段中“谁善于集别人的长处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句话里的“善于”二字。

我想,这一主题的确立比理解成“应该集别人的长处于一身”更符合本课教育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和该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单元教学主题。

从上述理解出发,我在教学进主要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1、发明家在什么的情况下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

2、发明家觉得他的铁屋子完美无缺吗。有什么问题。他想到了么改进办法。

3、从铁屋子上开洞,伸出枪口和炮口之后,还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发明家又怎么办。

4、发明家一共提出几个问题。解答了几次问题。

以上提问,逐个向学生出示,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关段落,依次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回答:发明家为什么能发明坦克。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善于集别人的长处于一身的例子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上已经得到突破,至于其他的细节,恕不赘述。

另外,我觉得这篇课文尚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课文第二段里“如果……我钻进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一句中的“枪”字似有不妥。“枪“字在汉语词汇里有三个意思:一是一种射击器械,包括军事作战用的枪,比赛枪械和玩具枪械等。这是现代的“枪”;二是一种冷兵器,顶端锋利的金属尖刃,这是古代的“枪”;三是作为动量词使用,如


(未完,全文共11738字,当前显示12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