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改革的思考
本文剖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就业指导课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就业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和突出。社会上出现了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层次、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的重心还停留在接待用人单位、安排招聘会、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一些简单、基础工作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很少有高校会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很多学生始终把就业指导课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势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堂变成了“自习课”,成为逃课的首选目标,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的应用型学科,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就业工作实践经验。就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专业教师配备明显不足。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甚至还有一些是由专业与此完全不相关的教师来担任。部分教师仅仅接受一两次有关培训就开展教学,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因自身水平和知识结构不足,偏重理论指导,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同时,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又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和不专业,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开展。
3.教学内容单
一、教材混乱
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部分高校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内容,内容老化,缺乏新意。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采用省统编教材,有的采用自选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上课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去授课,针对性自编教材的高校几乎没有。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材,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4.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着种种疑惑和不适,每个人面临的难题和困惑也不尽相同,这时就需要因人施教,将职业生涯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指导,然而当前的高校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一般是不同专业的上百人在一起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指导。这样就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
5.缺乏自主创业意识教育
(未完,全文共13635字,当前显示14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