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台北公交[五篇范文]
第一篇:感受台北公交感受台北公交
2015年年末我到台湾大学访问三个月,对于台北的公共交通系统感受颇多。2016新年夜前夕,台北捷运宣布将连续42小时不间断运营。在看完传统经典的台北地标――101大楼迎新年的精彩烟火表演后,大批民众开始涌向捷运站,很快,进站的队伍就排到了站口的大街上。站内通道各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从电视上看与北京地铁站内上下班时高峰期人潮汹涌的情景毫无二致,但不同的是,在队伍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捷运工作人员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在该处大概需要等多少分钟上车。更让我惊奇的是,乘客在站内等待的过程中,还有捷运公司专门请来的演员站在高处表演相声、小品、脱口秀等节目。
这应该属于典型的台湾“小确幸”的场景,却使我感动得几乎要掉泪。按理说北京的地铁市场化程度也不低了,但为什么就没有这类如此。单的让乘客等车时能感觉到点儿温暖的举动呢。
人性化的服务
在台北捷运站换车,换乘不同路线的乘客可直接到对面站台换车,这样的设计安排十分替乘客着想,而不是像北京地铁那样,对面只是逆向行驶的列车,所有乘客换车都要走很长一段路――少则5分钟,多则10来分钟,这种设计理念只会让人感觉设计者只是为了照顾管理者的方便,而压根儿没有替广大乘客换车方便着想的意识。
在台北捷运站内,每个上车门口地面上通常都有两条排队的线路,并用显眼的白线标明,有的长达几十米,即使人多队伍长大家也会按照上车线路井然有序地排队候车,基本看不到任何混乱的拥挤场景。北京的地铁上车口的排队标识线路只有一两米,上车的人稍微多点儿就经常在车门口站成一堆,即使后面的乘客想排队也不知如何排,说到底还是车站的管理服务不够细致和到位。
一次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在捷运“大直”站下车后,我向车站工作人员打听,应该从哪个出口出去以及乘坐哪路公共汽车,工作人员马上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用中英文详细标明了去故宫博物院的出口和相应公交车站的具体路线。可见,对这类高频率的问题管理人员早已妥善准备,所以应对自如,让人深深体会到捷运服务的“窝心”(“舒心”“贴心”“暖心”)与高效。
在台北坐公共汽车,买票分上车刷卡和下车刷卡两种,分别在各个车门上有电子显示屏提示,我坐过几次后才弄清楚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段式计价的方式。比如,公共汽车整个行程分为a区和b区,如果乘客上下车都在a区,则只需上车刷卡,下车不必刷卡;如果乘客上下车都在b区,则只需下车刷卡,上车不必刷卡;但如果乘客在a区上车,在b区下车,也即跨区域的话则上下车时都需要刷卡,那就要付两倍的价钱了。公交车报站名多是用中英文电子屏反复显示,进站前则伴随着柔和的音乐提醒一下到站名称,整个坐车过程中非常安静和舒适。北京的公交车每过一站就要用广播提醒一次乘客上下车要刷卡,报站名时每站也会重复大声地广播两三次,而电子显示屏似乎质量老不过关,经常出现停顿、乱码等问题,使得整个乘车过程和环境自始至终都显得嘈杂喧闹,让人心烦意乱又无可奈何。这也难为了那些长年累月在公交车上工作的驾驶员和售票员,奇怪的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提意见或者想想办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学习改进一点,这也同样可以大大改善他们自己的日常工作环境啊。
台北公共汽车站也经常有电子屏幕滚动,显示下一趟各路公共汽车的到站时间,让乘客等车时都能够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此外,如果在一小时之内转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如捷运或公交车),第二次上车刷卡时还会有部分票价优惠。这类充分利用电子科技的人性化服务和鼓励公众绿色出行的让利措施可以说是润物无声、体贴入微。
高素质的乘客和优良的乘车秩序
(未完,全文共11136字,当前显示14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