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有感

黄敏

在百度百科词条上看到,对潘先生头衔的界定非常简约,除去履历介绍,只有"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紧随其名。读完《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潘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与饱满了,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从厦大教育系助教到副校长,从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再到教育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在所有光鲜的角色中,唯独"老师"是先生最钟情的称呼。

60多年前,面对中国无高等教育的窘境,他振臂发出了"大学生岂能像中学生、小学生一样教"的诘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开疆拓土。到了耄耋之年的他,仍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记得曾有人说过,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读他的传记;你要想了解一门学科,就请读它的历史。而这本《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既是潘先生个人的成长史,也是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史。本书前面的三个章节叙述了潘先生的个人教育历程:早年生活、负笈求学、厦大岁月;后三个章节讲述了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及其发展: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拳拳之心。同时,潘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与他个人的教育史及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史密不可分,历经抗战、文革、改革开放,筚路蓝缕高教研究结硕果,桃李芬芳传道授业育英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求学之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潘先生1920年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普通的小商贩之家。时龄六岁,受哥哥潘载启蒙,诵读经典。方才八岁,插班进小学,入学半年觉学习趣味。生活拮据,闲来广泛阅读,苦中作乐。小学卒业,赋闲在家,执烦生计。翌年,校长请回,重返学堂。求知若渴,多读多写,爱好文学。十而有五,初中结业,初为人师,立志为师。插班入师范,适应课程,夜校兼课,投稿踊跃。师范卒业,为小学教师。然时局动荡,投身抗战。仍心念求学,两考厦大,终如愿以偿。主修教育,辅修经济,人文社科均有涉猎,兼课教书,不忘初心。大学毕业,随友至江西教书,后重返厦门。学无止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本立而道生。

阅读名人自传时,总能发现一个鲜明的共性。他们在幼年时,便爱上了阅读。正如立人乡村图书馆发起人李英强所说的:"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挡不住他的成长。"潘先生在入学堂之前,他的哥哥潘载和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开始接触到了一些经典读物,在饱含文人气质的哥哥的影响下,他也喜欢上了文学。幼时的他博览全书、勤于思考,使其不管身在何处,"好笔头"都显得他与众不同,得到他人的赏识。

读潘先生的故事,我还欣喜于这样的"机缘巧合"。在插班进小学的考核中,他因在家学过《幼学琼林》,入学之初便进入了三年级;小学肄业,因《我之志愿》的文笔给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减免学费得以重返学堂;插班进师范,由于在校表现良好,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参与毕业考试;树德小学的校长来家中看望他的哥哥时,他得以机会登上讲台……所有看似的巧合与幸运,却都能从潘先生的身上找到答案,机会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然而,生活中某种机缘巧合,或者不经意间某种特殊的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决定。就在十五岁那年,他初登讲台讲课时并不如自己料想的那么成功,没有很好的掌控课堂,教学节奏也把握得不尽人意。然而正是这次失败的教学经历使得他立志教好书,当一名优秀的老师。"理想,是要有兴趣作支柱的,但兴趣所在,不一定就是理想所在;理想的形成,也不一定是从兴趣开始的。有意义的理想,往往和困难相始终。"求学路上,潘先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治学之道: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未完,全文共13189字,当前显示141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