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读《紫禁城的黄昏》有感

由于我对中国历史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近代中国辛酸屈辱的历史,所以选择阅读《紫禁城的黄昏》。这本书作者英国人庄士敦1,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了这本书,他以一个外国人和亲历者的身份和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他眼中没落的中国皇族史。很显然这不仅仅是爱新觉罗的家族史,而是一部中华民族遭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史。

书中展现了清末民国初年自维新变法至溥仪搬出紫禁城期间的种种发生在紫禁城的事,期间穿插了各种曾今影响过中国命运的人物包括致力于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光绪帝,还有保守顽固的慈禧太后,荣禄,卖主求荣的袁世凯,加速清廷灭亡的醇亲王载沣等等。

作者作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因此不排除他是站在满清朝廷角度来看问题的,既有有客观存在部分,也有主观臆断。比如他是这样评价慈禧的“孤独和忧虑的寡妇”,“天赋聪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见识毕竟有限,对中国之外的世界茫然无知,对与之对抗的西方更是知之甚少”2,又是这样评价溥仪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太年轻了,根本不可能引导中华帝国这艘航船安然渡过惊涛骇浪”,“和蔼可亲的人,对人不怀恶意,不思报复,容易接近,热衷于看戏,而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务没有兴趣”“他是一位好心人,办事平和,慢吞吞的,不讲效率,像他那么平和的人的确很难找。他不想负责,不愿管事,不具才干、

3威望和勇气,在身心方面都缺乏激情,又没有主意,摇摆不定,容易轻信人”“愚昧低能和懦弱无用”4他是这样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杂乱无章、时而自相矛盾、充满了无聊劝导的三民主义5”

光绪在作者看来是一位改革派,年轻而孤独,愈挫愈奋袁世凯“精明强干和交际广泛”“善于见风使舵的机会主义者”“唯一能够挽救形势的人物”

1庄士敦,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是末代皇帝宣统的英文老师,字志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了34年。2见《紫禁城的黄昏》第4章《光绪皇帝最后的岁月》3见《紫禁城的黄昏》第4章《光绪皇帝最后的岁月》4见《紫禁城的黄昏》第6章《从溥仪登基到辛亥革命》5见《紫禁城的黄昏》第6章《从溥仪登基到辛亥革命》

第二篇:《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皇朝的背影

——读《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有感《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

近代中国有太多的屈辱和无奈,华夏民族被一个又一个所谓“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用坚船利炮踩在脚下。中国这个曾经威震世界的名字,不再有其昔日的光芒与荣耀。他的制度不再先进,他的科技不再发达,他的经济不再强盛,他的国民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变成东亚病夫,他的军队不再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变成不堪一击的弱旅,他的文化不再是最有力的屏障,而变成最难挣脱的枷锁。

在那个图强求变的时代,清王朝被时代狠狠地甩在了身后。前期他不堪一击,懦弱无知,后期他为虎作伥,自欺欺人。这样一个王朝在紫禁城的落落余晖中慢慢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末代皇帝溥仪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做为封建帝制最后的符号演绎了自己的一生。将溥仪从一个普通的“人”的角度来看,生在这样一个落幕的年代,在无知无觉的时候被推到前台,在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却被推到幕后,显得是如此仓皇而充满悲剧色彩。在此辛亥百年之际,读《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这两本书,回顾百年之前,抛开正统的大历史观,单单从溥仪这个满清末代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未完,全文共8235字,当前显示141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