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单位:古交九小

姓名:魏慧琴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摘要】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科学课上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在对动手能力作了一定概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相关因素,明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策略,即走近科学、产生兴趣;大胆动手、保护动手热情;创造机会,积极动手。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动手能力;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特点是有较多的科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意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操作活动的氛围,而且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也有的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理解为何要实验操作,更没有深入研究怎样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于是就出现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既不放心,又不放手”的现象。在这里,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以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比如在上《浮与沉》这课时,我首先出示两个一样的水槽,装看起来一样的水,再拿两个一样大小的马铃薯,问:“如果老师把这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个水槽里,它们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它们都会沉下去”。我进一步反问:“真的都会沉下去吗。”学生齐声说:“是”于是我将两个马铃薯慢慢放进水槽里,同学们都惊奇地发现:一个马铃薯浮了起来,另一个却沉下去了。带着这样的兴趣和问题,同学们很愉快地进入了实验课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乐学”的宗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整合,从而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好的养成,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我演示“童子尿”的实验,将“童子”放在盘里,用热水浇在“童子”的身上,一会儿,“童子”便撒出“尿”来,我演示完毕后,要求学生想一想,“童子”为什么会撒“尿”。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况下,再进行实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种有趣的实验,诱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并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使之成为前进的“导火线”,入门的“向导”,才能探求到打开动手操作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实验教学的突破口。

二、巧用生活材料,挖掘学生动手操作的潜能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实验,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积极开展课后探究活动。


(未完,全文共14167字,当前显示13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