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体验生成的意义

摘要: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童年时期一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影响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童年时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来阐述童年经验对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影响。关键词:童年经验体验生成艺术创作痛苦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童年,更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童年经验作为个体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往往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和触动力量,同时还体现为艺术创造所需的本真心灵状态,与成年后的人生经验进行着互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童庆炳先生将作家的童年经验分为缺失性经验与丰富性经验,前者即“童年生活很不幸或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后者即“童

[1]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通常认为,缺失性经验容易造就作品沉郁、苍凉或激烈、焦灼的风格;而丰富性经验常使作家笔下流淌出恬静、温柔、富有诗意的篇章。

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经验即是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对其创作影响巨大。痛苦的体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志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之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描写的女性或庸俗、或浅薄、或放荡、或变态,就连一向被视为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刻画的千疮百孔,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在张爱玲犀利的笔锋下,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无力招架沉重的传统,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失去了母爱神圣的光环。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归结于她的童年体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庸俗、冷漠自私甚至变态。在童年张爱玲的眼中,生母虽然受过受过高等教育,但在思想上却还是中国传统女性,不敢对丈夫荒唐的行径作出反抗。张爱玲在后来由于金钱问题与母亲造成了大堆矛盾使其过早洞见到人性的自私与冷酷。童年时期后母对张爱玲残忍暴戾。于是在张爱玲的字典里,后母便成为疯狂和变态的代名词。这些童年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渗透了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丰富性童年体验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童年时期对爱的温暖的丰富性体验,是他们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必要条件。他们欢乐幸福的体验,对其创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快乐可以为创作提供更好的智力活动背景。


(未完,全文共11333字,当前显示141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