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读《木心考索》有感

文/徐建利

《木心考索》在众书友的期待中与大家见面,著书者为80后夏春锦老师。强调年龄是因如此年轻似乎难驾驭此话题的丰厚,事实并非如此。阅之,很是感慨。

一是为木心先生,之前虽对他有认知,但只限于他的文章,他对自身经历少有提及,故只了解些他的精神内核,却无法洞察一世的人生艰辛。通过《木心考索》,我们可贯穿起木心先生的人生导索,对他的学习、工作、留学,特别是他因何而进狱,又历经怎样的磨砺,有了更多的知识链接。且对如今以讹传讹之事,有了厘清,还世人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位学者的责任,而作为在一线教学的年轻教师而言,夏老师却做了一件大学教授做的事,功德可谓大矣。

二是夏老师自言,2006年接触木心先生的《哥伦比亚倒影》,年轻的生命无以真正体会一位生处命运考验的智者的心声。这未尝不是诸多人的遗憾。笔者亦是此时接触此书,只觉好,未知真正好于何处。当经历的火焰无以浇灌出人生的苦难时,是无法真正体察别人的丰厚、辛酸与无声的泪水。一搁几年,当阅了其它诸多木心先生的文字,特别是他的《乌镇》后,实惊为天作。曾有一位老人,他只离你有15分钟路程,当如此迫切的想要见他时,已是阴阳两隔。有趣的是,谈及此事,很多人都有此感。也许我们都因年龄、体悟,差距甚远,而错失最后的大师。

木心先生的离开,令更多的人叹惜时,夏老师便组织家乡的书友纪念木心先生,并出《爱木心》专辑。聆听讲座、阅读木心、研究木心,成了木心爱好者们一种自觉行动。为此陈丹青老师象寻着“仇人”一般,寻到木心书友会。在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与丹青老师有过一次亲切的聚会,几次参观木心先生的“晚晴小筑”。一路走来,我们都经历了,但唯有夏老师,有系统的对木心先生的研究,他的很多资料,确是开创了人们对木心先生新的认知。木心先生求学时的成绩、操行等;他的求学历程,先杭州再上海,一路以艺术作为自身立命的根基;受其师友林风眠先生,特别与诗词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忘年之交”,给予他诗词与绘画上的影响;在狱中的聊以安度自己的“狱中手记”,及两次入狱的苦难人生,令人重新来定义政治的悲剧性;在美国绘画及文学的命运起航,及与一些留学生们的交往细节,《文学回忆录》的产生始末,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轮廓。我眼前似乎浮现了夏老师为寻遍木心先生的遗迹,而敲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早已面目全非、业已凋零、已作民舍时的艰辛。也正是这奔波之苦,才酿出了《木心考索》的甜蜜之花。我相信,此书是对木心先生更进一步了解的一把钥匙。很多研究也许会超越它,但也许会无法绕过它。一个人的研究价值,莫过于此。

我对木心先生的偏爱,犹如对鲁迅先生之偏爱。少年时无书可读,青年时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国内现代著作唯喜爱鲁迅先生作品,直到阅读木心先生的作品,才又萌发起我对阅读现代作品的兴趣。据木心先生说,他也只喜欢鲁迅先生作品,称其是褒有古之气脉。其实他们同处一门,木心先生祖籍绍兴,自称“绍兴的希腊人”。我一直拿他俩作比,似乎现代文学,唯有他俩才占有重要地位,抑或是更好的传承文脉。鲁迅先生更多的把笔触指向人性及现实,入木三分,内心总有“怒其不争”的痛。而木心先生更多的笔触,似乎在安度自己,他将苦难幻化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慢慢地熬成了艺术、文学的璀璨生命。他虽历经莫须有的罪与罚,或者说因着他火热的自由革命者的心,而无端入狱,文革时期更是经历无人道的折磨。他是有底气来诅咒现实,但他没有,丝毫没有。以其说他对现实的绝望,不如说他在守护着绝望,在绝望中杀出一条安度自身的血路来。因为人总是要活着。


(未完,全文共4632字,当前显示14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