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工作感悟
好的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她可以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汲取书中的知识,融到自己的血液中,你可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每当翻看《如何做一名会说话的好医生》的时候,都会在心灵上产生震撼。一个个鲜活的事迹,使我感受到自己原来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近几个月来,科里收治的病人很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但静下心来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上天给我们安排的另一种历练。
人的一生会有起伏,有时高潮,有时低谷,生活的道路会有坎坷,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打破规律,唯一能改变或把握的是自己,那就是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叫人的心态,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在岗位上走的更远、更平坦。
当患者少的时候不应在那怨天尤人,而是泰然处之,沉下心来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去丰富我们的沟通技巧,挖掘潜能,使我们更加成熟,羽翼更加丰满。待有新病人时才能从容、高效的完成“白衣天使”的使命,使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减少死亡率,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患者的认可度。
总之,想要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下拥有更成功的事业,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首先要学会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自己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为人类
1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为我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2
第二篇:医生感悟一位患者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老人,患了尿毒症。接受血透,一透就是五年。终于在某一天,等来了做肾移植的机会。
那是冬季的一个早晨,他的儿子早早赶到病房。虽然外面寒风瑟瑟,雪花飞舞,病房内也没有空调,但是父子俩的心里还是暖暖的。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血透一次的费用大概在伍佰元,而当时他儿子的工资只有两百多元。也就是说:他儿子两个月的工资只够一次的血透。
按照医生的推荐,每周三次血透的效果会比较好。
老人为了省钱,坚持减少一次血透。每周只有两次的血透,使得老人每次再血透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全身浮肿,整夜呻吟叹气。
一度,老人还时不时地透露出厌世的情绪。每次数小时的血透,他看着自己的血液在管子里不断地循环,如此漫长。他甚至觉得,他拖累了家庭。
这次移植的消息,无疑给他和家庭打了兴奋剂。因此,一早他就早早地披着大衣起床。
病房的一位护士拿来一件手术病号服,扔到病床上。说:“马上要去手术室了,你到走廊的厕所里自己换上衣服。”老人拿了衣服。过了许久,老人哆哆嗦嗦地从厕所出来,打了好几个喷嚏。在厕所外面等的儿子,赶紧给他披上大衣。老人说:“厕所里很冷很冷,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也破了。为什么医院也不修一修啊。”
刚说着,医院的护工来接他,去了手术室。
儿子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大概过了一小时,主刀医生从手术室的门里出来。医生无奈地告诉老人的儿子:“这次移植要放弃,因为手术中发现病人盆腔和肚子里的血管条件太差,无法做。”
事后,老人的儿子非常地惭愧和自责。
他后悔没有亲自陪老人一起去厕所给老人挡档寒风,他后悔没有在手术前好好地给老人检查一下肚子里的血管。哪怕给他摸一下脚上的脉搏,也许就会想到肚子里的血管有闭塞的情况,也就避免白挨这一刀。
可能大家已经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病人的儿子。
我在行医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情,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病人的感受。行医初始
如果在20年前谈现在的手机和微信,几乎是天方夜谭。几乎不会有人相信这玩意儿会挤掉电话机。
同样,人们很难预料到20年后的医疗是怎么样的。
(未完,全文共14484字,当前显示141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