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数据信息网络化逐渐成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研管理体制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实现与时代背景完美匹配。文章详细分析了科研管理制度变迁,认为当前我国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科技进步要求、市场经营环节薄弱、科研数据治理存在缺位及信息安全意识亟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力度、提升市场运营能力以及丰富科研信息安全观念三个方面提出了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关键词:科研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创新
一、科研管理制度变迁
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不单单要考量制度环境,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环境,分析过去制度对于当前制度制定所产生的影响。不管是科研管理机构还是科研人员,理想的科研环境是受到自身精神层面科研理想而不断激发出来的内在动力,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开展的科研活动。可是,因为我国科研人员普遍收入较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较弱,因此科研制度当中,物质奖励依然是主要的奖励形式。而并不是依靠荣誉、声誉等奖励手段。因此,制定、完善科研制度,要将重点集中在奖励范围以及标准的制定上,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满足高校以及科研人员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尊重客观的规律。我国因为高校中产学研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从某种意义上看,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成为了一种公共品。科研成果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产出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成本以及时间,可是复制以及模仿的成本却相对较低。这导致了科研工作者科研动力不足,因此要制定出详细的激励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国家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出来更多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学校则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出更多成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同样希望科研工作者可以出更多科研成果,从而申报更多的硕士点与博士点。因此,国家以及高效管理部门会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科研机制。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高校科研工作的特征也会不同,一成不变的科研机制无法长时间激励科研工作者。
二、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科研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科技进步的基本要求,很多方面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阻碍因素。
(一)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要求。我国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采用的是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科研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对资源共享以及学科融合不利,科研机构缺少一定的凝聚机制,难以对科技队伍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以及学科优势,也难以满足将产品研发作为核心,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要求。此外,这种科层式的管理形式,过分注重自下而上以及按章办事的权威等级关系,导致了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之间产生了登记明显、主次对立的关系,院系也因为缺少科技管理自主权进而丧失了主动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完成科研项目的主要标志是成果鉴定以及论文发表,这在某种意义上化忽视了成果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导致了高校当中存在论文多、专利少等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创新的局面。
(未完,全文共3798字,当前显示12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