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探讨
摘要。介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包括相关概念与原则,剖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例如生态环保、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项目质量等,针对这些问题,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带动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也逐渐得到改善。然而,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和高速建设,城市规划的一些问题已经暴露出来。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实现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
1.1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相关概念。城市规划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制定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管理和附近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环境保护、土体使用布局状况、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当前,城市规划处理的主要对象是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的安排、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涉及的内容有空间布局、规划道路交通、水体和绿化植被等内容[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较为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环境科学、政治等方面,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界定,综合各方面的界定归纳为,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共同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发展状态,其核心思想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需求为代价[3]。最终,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规划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为人民创造适宜生活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原则。
1.2.1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以及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时,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把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纳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是人类生存活动空间,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并保证子孙后代也能享受这一美好的生存环境,必须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原则。
1.2.2协调性原则。在城市建设过程时,会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位置等多种资源,在资源的获取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4],比如:获取土地资源时会破坏植被、获取水资源时会影响水质。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以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破坏或者改善,比如: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植被破坏、合理的水处理系统可以提高水质和种植花草树木可以改空气质量。可持续发展中的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要保持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未完,全文共3830字,当前显示11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