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扶贫效应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旅游产业具有与农业融合、带动就业的优势,因此,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开展旅游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对旅游产业扶贫效应进行分析。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在旅游扶贫模式方面,银马华等(2018)对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了研究,在区域资源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类型特征提出政企合作模式、战略联合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和区域联动模式旅游扶贫模式。苏小燕(2018)研究了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的河南省伏牛山区扶贫特色模式,总结了“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模式的条件与路径。王超(2017)从主客参与角度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贵州黎平肇兴侗寨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赵伦等(2017)总结扶贫模式变迁历程,提出了旅游扶贫模式由产业自发、项目自觉到机制自治的演化机制。在旅游产业扶贫方面,周兵等(2018)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价值与精准扶贫的思路。黄鑫等(2017)研究旅游产业内部与外部融合的作用机制,提出旅游产业融合三次产业发展的减贫模式。在旅游产业扶贫绩效方面,杨建春等(2011)以贵州省为例,选择旅游业贡献率与贫困发生率指标构建var模型,检验了旅游产业的扶贫效应。张樱馨等(2018)以黄山市为例,通过旅游产业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协整回归,检验了旅游产业的扶贫绩效。在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及旅游扶贫方面,王明霞等(2007)运用问卷调查分析了青龙县旅游扶贫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陈玉玲(2011)研究青龙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和挖掘民族特色从而将边缘效应影响转化为后发优势的观点。张博威(2016)提出了青龙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空间发展布局。杨立铭等(2017)提出了构建“村委+村民+合作社”共同经营的扶贫模式和新兴乡村民宿产业等旅游产业发展对策。李艳杰等(2016)提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转变居民意识等对策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建议。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扶贫的主要产业模式,并对旅游产业扶贫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对进一步开展旅游扶贫提供参考。
二、青龙满族自治县概况及精准扶贫成效
(一)研究地概况。青龙满族自治县隶属秦皇岛市,邻近京、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有利的区位因素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优势,人口稠密的京津地区可以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客源。青龙县以山地为主,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较高,林果资源丰富,现有板栗、核桃、苹果等各类干鲜果树61万亩,常年产量15万吨。青龙县不仅有丰富自然资源,也有令人瞩目的文化资源。作为满族自治县,其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为满族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此外,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祖山、都山、长城、冷口温泉、凉水河溶洞、桃林湖、阳山洞、官场梨花、满族风情等等旅游景观。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许多刚刚脱贫的村庄交通尚不健全,给旅游业的可进入性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需要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和旅游接待设施。青龙县产业以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不发达。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5.2颐15.4颐49.4。
(未完,全文共4806字,当前显示14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