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高校外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语言使用者对话题和语言形式的选择往往夹杂着其个人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思想信念和利益旨趣等,从而使语言的意义表征蕴含着意识形态因素,并对他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这无疑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活动中导入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批判性解读语言运用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向、在课堂活动中实时监督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等,潜移默化地消解学生外语学习中外来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语言;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是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办〔2004〕16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教授所有课程的教师的责任。所有教师都有必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本文拟从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功能出发,探讨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功能

语言通常被看作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它还具有意识形态指涉功能。语言对意识形态的表征作用源于语言的表意功能。语言的意义本身具有模糊性,语法系统和词汇在词典中的意义只是为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但“语言运用绝不仅仅是在交流中产生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它是在社会语境控制下使用的一种文化上的特殊行为、一种在特殊话语场景中作出的特殊选择。”[1](p4)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发话人要根据语境考虑“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并对词汇和语法系统作出相应选择,由此语言的意义才能明晰。在此过程中,发话人所处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发话人及其选择产生影响,给选择结果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因此,语言的意义可以说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且这种作为语言使用者选择结果的意义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例如,美国一直以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傲,认为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不可侵犯、不容挑衅,所以在针对“9•11”事件的报道中,与有些国家的媒体采用中性意义的“inci⁃dent(事件)”一词不同,美国政府和媒体多使用“at⁃tacks(袭击)”或“terroristattacks(恐怖袭击)”,将美国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为美国政府后续采取一系列反击行动提供了理由,也使政府和军队的决策更容易获得美国人民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语言使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反过来可以反映和表征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它还与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具有意识形态指涉功能。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未完,全文共5084字,当前显示13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