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思想宝藏,没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可能沦为空洞的理论说教,更难以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道德信念。为此,高校需要从立德树人的现实关照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融入路径,一是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在契合点,以“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为实现理论融入的基本前提,二是要夯实网络化教学与实践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三是要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下简称“思政”),明确使命,化为行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青年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广阔﹑有才有为的新一代,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知识体系﹑价值观塑造﹑情感心理又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在思想上,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文化上就容易出现“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上传播和鼓吹各种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心灵毒鸡汤,出现一些歪曲中国革命历史﹑抹黑英雄﹑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根本上违背客观事实,严重扰乱人们对历史真相和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育人效果。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文化传播和创新的“孵化器”,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前沿,其文化育人工作实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成长成才;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这个时代覆灭。”[1]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那么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根基。高校要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立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未完,全文共4880字,当前显示101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