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耕地资源安全研究
耕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的重任[1]。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可以有效地反映地区耕地资源的综合水平,对地区控制耕地数量、把控质量、实现农业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一直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和区域环境安全的重任,但随着近年来黑土层逐年变薄[2],加之建设发展占用耕地、工业污染以及人口外流等原因,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在安全上出现了各种隐患,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地区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威胁。国外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评价指标、耕地资源变化如何影响粮食安全等[3-4],还有探索耕地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耕地的现状、发展和趋势展开研究[5-7]。当前中国关于耕地安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地域性耕地安全问题和耕地安全评价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方式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趋势转变,自2000年以来该趋势尤为明显。学术界对耕地安全进行了多层次研究:省域耕地安全状况的描述性、解释性研究[8-13];针对省域及城市群的耕地安全评价及预警体系的建立[14];对市域范围的耕地安全进行定量分析[15-17];耕地安全的基础理论和保障机制研究[18-21]。研究涉及中国华东、华中、华北和华南地区,耕地安全根本上决定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利益及发展可能。但是,缺乏系统性针对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的耕地安全研究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模型的方法对其耕地资源安全进行定量分析,弥补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安全研究相对不足的状况,对东北地区以及同类城市的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耕地资源安全概念界定
从目前的研究动态而言,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关注仍然较少,大多数学者将重点放在能源型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上,因此造成耕地资源安全的概念相对缺乏统一、具有说服力的界定。学者崔明哲将耕地资源安全定义为: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耕地资源可供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持续足量的取得食物,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22];学者李春华[23]提出耕地安全具有3种基本含义:一为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要求;二为耕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为以主体圈、效用圈、客体圈的系统论证定义耕地安全。因此,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特点与内涵,借鉴两位学者的定义,对耕地资源安全做如下定义:耕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其生产、生活与生态中的各项作用,满足人类当前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社会综合发展不因耕地资源而处于危险状态。
2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西起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截至2018年,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km2,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33.87%,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416hm2,高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全省粮食产量7506.8万t,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是国家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着东北经济衰落,黑龙江省人口外流趋势加快,农村空心化态势加深,加之相对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以及重工业生产活动中废气、废水的过量排放,直接威胁到黑龙江片区的耕地资源安全承载力。
3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3.1研究方法。
(未完,全文共6185字,当前显示144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