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服务研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需要政府引起重视。受农民自身局限性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突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不单单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农民、社会、政府三者需要相互联系,共同努力。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体现的是政府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权利;社会与失地农民之间,体现的是就业供需的自由双向选择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制定服务支持和法规政策,社会需要遵从,同时社会反馈信息给政府,辅助政府服务支持和法规政策的制定。
一、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农民失去土地之后,不再依靠土地休养生息,要想生存下去,获得生活的保障,必须要有其他工作支持。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外界原因和农民自身存在的局限,在失去土地之后,失地农民并不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第一,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镇,给城镇的就业带来问题。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意味着失去了工作,大量的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寻找工作。失地农民的大量涌入,补充了城镇岗位空缺的同时,给城镇的就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第二,失地农民身份的彻底改变给自身就业带来困难。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需要时间融入城镇生活,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城乡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碰撞和磨合,给失地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困难。第三,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中下岗待业人员、往届和应届高校毕业生相比,失地农民受到的学校教育、劳动培训更少,加上没有工作经验,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清楚,使得失地农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就业弱势地位。当失地农民选择就业岗位时,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多从事低收入、低劳动技能、低文化素质的岗位,如保姆、环卫工人、建筑小工、手工业流水线等工作。第四,失地农民的就业层次低,就业的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权益差,权利难以实现。第五,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代替人工,使得低脑力劳动者、流水化工作者容易被岗位淘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企业岗位缩减,工人失业的风险变大,失地农民在这一趋势中无能为力。
二、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未完,全文共3210字,当前显示8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