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乡村振兴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从精准扶贫审计的现实困境出发,从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监督机制、专业配合和审计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精准扶贫审计的难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精准扶贫审计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精准扶贫审计;大数据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指导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扶贫等工作[1]。摆脱贫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之后,为完成到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任务,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而精准扶贫审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工具。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阐述精准扶贫审计的现状并找出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村居治理、监督机制、专业配合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分析了精准扶贫审计的难点,并结合其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审计监督为手段来实现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契合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抓手。

二、精准扶贫审计的现状

1.以政府为主导,扶贫监管主体单一。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组织和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但纵观整个扶贫工作,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牵头推进精准扶贫审计,而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极少加入[2]。由于受助的贫困村多在遥远偏僻的区域且分发下去的扶贫资金数额不大,此种精准扶贫的隐秘性特征使得政府审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此外,扶贫治理工程周期长、内容复杂且具有地方特性,仅依靠政府监管远远不够。

2.重精准扶贫财政资金审计,轻绩效审计。目前各级审计机关精准扶贫审计项目的名称中皆含有“资金”“财务”,被审计单位的选取、要求其提供的资料、所设计的精准扶贫审计表格等也大多与资金指标直接相关。同时,由于绩效的长期性、隐形性、间接性且不便量化,导致审计人员关注不多。精准扶贫审计缺乏效率、效益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审计失灵。

3.重事后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现阶段精准扶贫审计主要侧重于事后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以揭露问题为主,但事前的扶贫立项以及事中项目的实施过程不能得到有效的审计监管,一些重复或低效的项目占用了宝贵资源,并且风险系数可能从一开始就比较高。这种重事后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的局面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减少决策失误。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的难点


(未完,全文共6069字,当前显示109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