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
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新时代,人们“上网”、“用网”是一种新常态,对工作而言也是一门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应如此。弄清新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新表征并理顺其关系,不仅事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也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网上网下“同心圆”的绘制。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发展的新表征
无时无处不网已经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样态,在新的生活方式下作为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作为主体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1.新的载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断被遮蔽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拓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断被遮蔽。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在场方式虚拟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介的渗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介场景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可以通过新媒介载体以符号、图像、影像等信息方式展现出来。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断被媒介具象隐匿,呈现出图像化、数字化和符号化特点。这种虚拟化的在场方式容易让我们忽视真实主体的客观存在。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的结尾处明白地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1]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呈现方式隐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有自己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规律。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刚性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柔性灌输”。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下,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客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娱乐、服务、管理等日常生活范围中,渗透到各大媒体平台,主要体现为“宏观性主导”的操作者,引导客体在自然、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行为习惯。在隐性化的呈现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断被遮蔽,在表象上呈现为只有“活动”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间接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主体是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人和人类的统一,客体则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客体的互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多是面对面的、直接的、可直观感知的,我们可以直观地感知和区分主体与客体。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推进,传统的主客体互动模式已被网络大部分解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也由“人—人”的人际互动模式转向“人—介体—人”的模式。这种间接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让客体在更多地关注介体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真实主体的直接依赖。
(未完,全文共6843字,当前显示12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