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档案式保护研究
民族艺术档案是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经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船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并歌唱的民歌,伴随着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性劳动而产生。它是劳动者在大自然中随心所欲唱出的韵味无穷、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劳动交响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运河文化中的精华。本文从档案学角度对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进行探讨。
一、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历史渊源及地域分布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从前486年春秋时期开凿,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是南北运输的“大动脉”,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至元代最后一次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中,有一种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它就是劳动号子。可以说,有劳动尤其是集体劳动的地方就有号子。为了给劳动者增加干劲儿、释放压力并统一劳动步调,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逐渐发展为有丰富歌词和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从历代南粮北运,到1901年漕运废止,大运河一直是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航运事业兴盛时期,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有个形象的比喻描绘当时的盛况:“十万八千嚎天鬼,运河号子响连天。”大运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从船上到船下的各种劳动场面,根据不同的工序,唱出不同的号子。笔者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所记载的大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统计,共有开船(舟)号、撑篙(船)号、摇橹号、打篷(拉帆)号、打桅号、打冲号、绞管号、窜篙号、警戒号、联络号、出舱(仓)号、拉船号、下航号、打(起)锚号、拉纤号、挂钩号、运河花号十七种。笔者通过田野调研,发现了未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闯滩号,这是船行驶到弯多滩险的地段,需要船工拉纤牵引着船安全驶过所唱的号子:“(领)大运河上弯连弯,(合)哎嗨哟。(领)九曲回转往前赶,(合)哎嗨哟。(领)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合)哎嗨哟。(领)一声号子一身胆,(合)哎嗨哟。”一曲号子将船工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敢于与危险和困难作斗争的优秀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一辈号头相继谢世,会唱船工号子的人越来越少,船工号子这种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播的口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如不加以保护,这种体现劳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瑰宝就真的变成了“千古绝唱”。
1.大运河船工号子赖以生存的劳动生态环境缺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大运河船工号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工具”,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逐渐实现机械化、自动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运河上航行的轮船有了动力系统,船工号子赖以生存的劳动生态环境逐渐缺失,船工号子在现代生产方式中逐渐退出劳动的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缺少劳动生态环境,原生态的大运河船工号子演唱技艺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因此抢救和保护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未完,全文共4489字,当前显示143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