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医生现状及激励机制分析
医生是公立医院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医生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公立医院是否能持续健康发展。新医改的逐步实施,使得“如何在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发医护人员的从业积极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议题。近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青年医师王辉、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医生张恒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肖育众的相继离世,再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医生这个特殊群体身上。
一、公立医院医生的工作现状
2017年,实名医生平台医联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了《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工作强度、生活质量、疾病、心理压力、薪资和职业规划等多维度全面剖析当下中国医生的生存状况[1]。该《报告》将我国医生生存环境现状归纳为:工作强度大,学习无止境,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低,生活质量差,运动时间少,健康隐患高,过劳疾病多,心理压力大,薪资水平低,职业期待低,医患关系多等问题。医生工作强度大被列为首位需要关注的问题。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男性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0.9小时,女性49.79小时,均超过国家法定每周工作40小时[2]。可以看出,医生的加班呈现普遍化、常态化、高强度化的特点,没有任何职业可以与之相比拟。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生动细致地谈论过一个医生的一天:“早上7点左右进病房,开始工作……8点到11点为病人的高峰期,很多医生是没有时间吃早饭的”“医生下到手术室开始紧张的核对,开始手术,一台短的一两个小时,接着又是下一台,长的十多个小时,一站就是一天……没有一个医生是可以按时吃饭的,没有一个医生是可以按时下班的”“而到了晚上,大家都安睡了,医生还是独自去办公室查对一天的病历”“值夜班的医生是睡不着的,永远有个神经是紧绷的,易惊醒,大家不知道的是,值夜班的医生,第二天是要正常上班的,一直到中午,或下午晚上才能去睡觉”“医生是没有假期的,一周里只有周日的下午可以稍微休息,节假日没有休息”。超负荷的工作量、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使医生身心疲惫,没有充足的睡眠和锻炼时间,大多数医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公立医院医生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态势,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医患冲突不断升级,愈来愈多的对医生故意施暴和故意伤害事件,充分表明了当前医患关系的恶劣程度,已经不是简单的医患纠纷,而是成了破坏医疗秩序的恶性事件。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首部《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指出,64%的受访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或亲人从事医疗行业。调查还表明,仅有27%的医务人员没有遭遇过暴力事件。发生伤医事件时,院方不顾是非息事宁人和无任何表示的占到了四成以上,这让很多医生感觉寒心[3]。2017年,《柳叶刀》公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中国医生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为医患关系,占比高达61.5%,表明了医生对患者的戒备心理和恐惧心态;2016年,《柳叶刀》分析了2005—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指出:25~34岁医生的从业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揭示了青年医生正成为医生群体离职的主力军[4]。《报告》指出:“97%的医生心理压力大,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医患关系和工作时长,仅有2.9%的医生认为自己没有压力。同时,医生群体压力占比前6项的包括医患关系、工作时长、晋升要求、学术压力、工作氛围和生存压力”[1]。曾经“高大上”的医生职业,目前在医生心里已开始逆转,甚至报考执业医师考试的人数都在年年减少。
(未完,全文共5940字,当前显示14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