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思考文章六篇
【篇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开始走上高质量的发展轨道,北方一些省份增长稍缓,全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往南移。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一些省份内部也有分化现象的显现;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较为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相对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的滞后。一些城市特别是造成资源枯竭、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二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篇二】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改革开放伊始,以坚决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为重要标志,国家拉开了非均衡发展的序幕。该战略迥异于传统的均衡式布局模式,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特别是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向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并且通过经济特区等政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和工业城市群。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整体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高速发展态势。这一时期的政策特点是放权让利,效率优先,地方逐渐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主体地位开始得到确立,经济活力得到激发,也为区域经济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之后,我国客观上出现了东、中、西部经济差异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保护主义盛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开始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渐次实施,我国经济总体上形成了以四大板块经济和三大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统筹发展格局。
山西省处在中部地区,如何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优势。
(未完,全文共3955字,当前显示131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