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焦裕禄事迹心得体会3篇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焦裕禄精神在兰考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他的求实作风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求实是焦裕禄为人、为官、做事风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xx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把焦裕禄的求实作风概括为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把焦裕禄的奋斗精神概括为敢教日月换青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为党员干部实实在在做人做事、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提供了参照和遵循。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半个多世纪前,为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带领兰考干部群众跑遍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他用脚亲自去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到底有多大,寻求治理天灾的科学方法。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教育广大干部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正是凭借这股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兰考人民找到种植泡桐等治理水沙碱三害的良策,从此走上根本改变兰考和兰考人民命运的新路。

1963年,为查风口,焦裕禄来到东坝头乡的张庄。当时,这里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那时候风大啊,沙土堆的坟头禁不住刮,我奶奶的棺材都露出来了。5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用翻淤压沙来护坟的村民魏夺彬的儿子魏振中,依稀记得那时的荒凉景象。

就在焦裕禄为寻找治沙良方而日夜难眠时,在下马台偶遇了正为父母上坟的农民魏夺彬。见魏夺彬从远处抬来淤泥封在坟头上,焦裕禄若有所思地问:有用吗。有。你看,封上一层淤泥,沙土就被压住了,再也翻不起来。听了魏夺彬的法子,焦裕禄像是发现了法宝,他兴奋地说:一个人一早上封一个坟,我们用人民公社的力量,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几万人,干一年、两年、三年,大人小孩齐上阵,大筐小筐往上端,担的担、挑的挑、抬的抬,凡是有淤土的地方,都采用淤泥盖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再栽上树、种上草,骇人听闻的沙丘岂不就变成了良田。

谁也没有料到,魏夺彬的举动和这句话,竟给了焦裕禄那么大的启发,以致最后形成了贴膏药扎针的一整套做法,成为兰考人民对抗风沙的不朽武器。焦裕禄还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了3条治沙经验: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3管齐下,根治风沙的危害。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焦裕禄经常这么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焦裕禄一直这么做。如今的东坝头乡,林田阡陌,绿草如茵,一座焦裕禄半身塑像,巍然挺立。魏夺彬为母亲固封胶泥的坟墓处,如今只有一座焦林纪念馆和一片郁郁葱葱的槐树林,还在述说着当年风沙弥漫的景况和人们艰难治沙的场景,成为焦裕禄干部学院一处现场教学点,讲述着焦裕禄在群众中寻求到治沙办法的故事。

出了问题我一个人扛着

1962年冬,焦裕禄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到了兰考。正如穆青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苦难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内涝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面对重重困难,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除了实事求是,凡事探求就里,面对兰考严峻灾情的考验,焦裕禄还有着一股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气魄。


(未完,全文共6839字,当前显示143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