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对策
摘要。上海要更加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性作用,以“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为重要价值评判标准,以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强化内容创新、优化配送机制,做实镇级公共文化配送枢纽功能,打造一批“乡村文化大礼堂”,最终把文化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进“农民心头”。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总体要求,我们聚焦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赴宝山、松江、青浦、金山等区8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效果显著
上海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2014年专门出台《公共文化向郊区配送》实施意见。随着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加大,上海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三级配送网络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乡村文化氛围日益活跃,尤其是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风文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一是村民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比较满意。随着各镇、各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室)、书屋等标准化建设到位,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调查显示,63.75%的村民对文化活动室表示满意,近5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去文化活动室,其中15.13%的人每天去活动室喝茶、聊天、看演出等。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加。2014年后,各镇、各村可在文化服务清单上,根据本村、本镇百姓需求直接下单购买服务。这一机制有效地把上海全市文化资源有序导入农村,一些镇村的优秀文化演出几乎完全依赖于“清单购买”,53.61%的农村受访者对此表示满意,62.97%的村民认为未来文化活动需求会越来越多地被满足。一些村民甚至异常兴奋地表示,“以往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戏曲演员,现在竟然能当面看到了”。三是培育涌现一批活跃的民间文化团队。在整体文化氛围的浸润下,在各镇村的积极扶持和培育下,上海乡村草根文化正在兴起,已涌现出一批“品牌”团队,或是跳广场舞,或是表演地方戏曲,或是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区域性文艺骨干力量,更激发带动了整个农村的文化活力。例如,金泽镇村民表演的传统地区戏剧“打连湘”,每逢重大节庆,都会走村串镇,出现在十里八乡社戏、庙会的舞台上,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粉丝”。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存三大问题
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村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还有待提升,74.63%的被访村民闲暇时最常做的事情是看电视,16.6%最常做的事是搓麻将。总体来看,当前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供给内容、供给机制、供给对象等方面,还须进一步优化。
(未完,全文共5964字,当前显示120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