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分析
【摘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目前,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存在着政府低效供给、培训机制不健全、就业稳定性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专业的教育机构和职业学校开展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由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为解决当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探索新的路径。
【关键词】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专家和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为政府部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已经不再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处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民,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被安置的失地农民存在知识不够、技能不足的风险,工作稳定性不能保证。因此,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机制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关键。
一、现状: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供需不平衡
(一)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本研究主要以西咸新区的失地农民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随机选择被调研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7.83%,调研时间为2019年1月至2月。
1.征地意愿及影响因素针对征地意愿问题,有166人愿意土地被征,所占比例61.48%,在愿意土地被征的166人中,认为种地不划算、收入较低的有35人,占21.08%;认为补偿形式和标准较为合理的有67人,占40.36%;认为征地是大势所趋,服从政府安排的42人,占25.30%;认为家庭缺乏劳动力的有15人,占9.04%。在不愿意土地被征的74人中,认为有乡土情结、不习惯没地的生活的有14人,占18.92%;认为补偿标准不合理的有22人,占29.73%;认为失地后没有收入来源的有15人,占20.27%;认为失地后生活成本太高的有22人,占29.73%;其他原因的1人,占1.35%。
3.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情况从就业意愿上来看,有116人希望能在本地企业工作,所占比例42.96%;有55人希望能在本地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所占比例20.37%。而失地后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农民希望的相差较大:在本地企业工作的仅有23人,仅占8.52%;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仅有4人,占1.48%;更多的人是外出打工,有122人,所占比例45.19%;做生意的有41人,占15.19%;在当地打散工、临时工的有55人,所占比例20.37%。由此可见,农民在失地后工作相对固定(含外出打工)的有149人,所占比例55.19%,而其他人基本从事的是临时性工作。通过对工作相对固定的149人调查发现,没有换过工作的仅有21人,所占比例14.09%;换过一次工作的26人,所占比例17.45%;换过两次工作有40人,所占比例26.85%;换过三次及以上工作有62人,所占比例41.61%。由此可见,失地农民虽然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就业稳定性较差。
(未完,全文共8390字,当前显示13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