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优化策略
摘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显著。然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联动的合力框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管理型角色向服务型角色转变,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同时发挥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培育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的黏合剂功能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元主体汇集到同一平台,提供更为多元的文化服务;引入市场动力,通过文化补贴,刺激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引导市场主体拓展文化消费,从而链接需求侧与供给侧,满足农村居民更高层面的公共文化需求。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需求侧;合力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更是将乡村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和政府多次重要会议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意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中央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政策文件,诸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其中,《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①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了“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指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而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时代高度。毋庸置疑,随着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与法规建设、服务的水平与质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投入40多亿元建设了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
(未完,全文共8793字,当前显示11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