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
分级诊疗制度具体是指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对就诊人员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疾病程度的患者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接待诊治,其目的是达到急症、重症患者可优先治疗、上下联动系统连通的效果[1]。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让居民医保档案被多个医疗机构所共享使用,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因此各地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致。最新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居民健康医疗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各地医院医保档案信息化互通共享,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推动医疗资源和分级诊疗信息系统的共享。
一、分级诊疗制度下医院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医保档案收集环节有纰漏。首先建档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分级诊疗制度下居民医保档案有多个医疗机构参与,而医保档案的发展从纸质档案逐渐转变为电子信息化档案,医保业务变得复杂化和多样化,参保人数不断增长。建档初期有居民医保档案负责人上门免费记录居民信息,但本能保护自我隐私心理影响,医保档案数据信息收集不全面,不能满足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需要。或因社区居民身份复杂,存在知识层次、宗教信仰差异等问题,人口流动性大,建档难度较大,导致基本病情进展记录没有载入医保档案中。在纸质档案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未能及时纠正这一问题,因此对信息化档案建设及管理带来困扰。
(二)医保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医保档案是重要的医疗信息资源,是居民看病就诊的依据和凭证,而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不仅由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监督,还需要多个单位的配合,但由于医保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医保档案工作体系建设成效不高,现使用的医保档案管理制度职责划分不明确,分工不合理,未有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2],因此居民医保档案建设与管理的积极心不高,体现不出创新性质,因此严重制约了医保档案建设与管理质量,对医保档案的利用率不高,仍以各级医院的就诊卡为准,居民医保档案信息共享流于形式,不利于提高医保工作的办事效率,阻碍了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未完,全文共2593字,当前显示83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