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群体,应在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灾害教育是我国灾害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应急管理部下属防灾减灾特色高校,防灾科技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灾害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识+专业”灾害课程体系、浸润式灾害校园文化、丰富的灾害实践活动等,既提升了大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更激发其积极推进全民灾害安全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校园灾害文化经济
全球化和城镇快速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大,也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交织和叠加。21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1],自然灾害成为影响国泰民安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全社会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2],灾害教育成为防灾减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校成为灾害教育开展的最佳场所。目前全国高等学校近3000所,在校大学生3000余万,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应在传播和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高校灾害教育建设,不仅关系到大学生防灾减灾救灾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也关乎国家整体灾害防治能力的提高。作为减轻和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之一,灾害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3]和日本把自然灾害防御纳入学校教育[4];90年代,美国逐渐构建覆盖中小学生、面向大学生、延伸至社会的立体式灾害教育体系[5]。我国自2003年“非典”灾害之后开始重视灾害宣传教育,2006年确立了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基本框架,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设立“5•12”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但是,我国的灾害教育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处于学校和社会分界点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关注不足[5]。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灾害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高校灾害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灾害教育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使其掌握一定灾害原理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开展相应防灾、减灾、救灾活动[6-8]。为此,自2008年至今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措施或活动,目前高校灾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未完,全文共4106字,当前显示111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