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职业高等学校“被需值”教育理念研究

摘要。通过解读“被需值”教育理念的价值本质,透析“被需值”的系统价值本质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被需值”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价值主体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行业专业技能,以期符合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在“被需值”理念的引领下,探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方式,旨在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变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强化学生“被需值”意识和能力的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被需值”;对分课堂;社会服务职能现代盐化工

1“被需值”理念的本质

在价值论领域里,根据价值主体的选择以及对价值主体的不同作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可分为3种: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内在价值的本质在于自我价值主体的独特性和排他性;而工具价值体现自我价值主体的利他性和工具性;系统价值是目前阶段的高级形式,体现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共生性,各价值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被需值”是一种“被他人需要”的价值,表明他人需要自己,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又成就了自我,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被需主体被不同的价值主体需要,体现出自我价值主体的独特性和利他性,从而体现出价值主体实现价值途径的合目的及利他的完整性。“被需值”教育理念的系统价值本质要求是“被需值”教育理念将价值主体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有机结合,通过主动服务、精准服务的桥梁,达到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各个价值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如图1所示。“被需值”辩证地提出了各个价值主体“共生共荣”的特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主体间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相互转化、相互生成。各个价值主体之间是一种交互式主体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范式,从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利益共同体。“被需值”理念体现了各教育元素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平等对话思维,即价值主体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学生内在价值的形成来源于教师工具价值的实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此同时,学生工具价值的习得和完善,更是教师内在价值实现的现实诉求和本质需求。“被需值”教育理念强调以社会价值主体各种形式的需求为导向,主动作为,精准服务,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被需值”理念要求职业高等学校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价值主体的“被需值”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坚持产学研融合,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同时,主动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相适应,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技能急需人才。因此,“被需值”教育理念的本质在于培养职业高等学校学生的系统价值意识和能力,提升师生社会服务能力,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2“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2.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张学新[1]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有机地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具体的操作方法为:系统分配课堂时间,安排课堂一半时间给老师进行前期必要的系统理论概述及讲解,安排另一半时间给学生,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动手实践及小组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顺序,运用“理论—小组学习—讨论—总结”的方式,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未完,全文共4046字,当前显示13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