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在“解构”与“建构”中实现有效学习]

关于24时记时法,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如何既有效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又解构重组这些生活经验,进而促进学生对时间本质的理解。为实现此目标,该设计哪些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设计有价值数学活动需要教师对“时间”本性做怎样的追问与深思。在仔细品味蔡宏圣老师执教的“24时记时法”一课后,这些“问号”都将得到诠释与破解。

了解学生学习路径中的疑难与困惑,鼓励学生追问“为什么”

和谐至上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真正的疑与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对于24时记时法,教师容易陷入误区,认为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很简单(不外乎是加、减12的计算)。当教师满足于学生知道的一些零散的事实性知识,满足于学生仅仅处于一种“了解是什么”,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状态时,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一种“肤浅”的教学,达不到和谐‘的意境。

那么,学生学习时有哪些疑难与困惑。其中哪些疑难与困惑需要甚至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暴露而不是掩盖起来。因为将学生学习路径中的困难与障碍遮盖起来不等于学生没有困难,掩盖学习路径中的困难必然不能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源于这一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思考三年级学生对于时间的疑难与困惑:

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问题。由于时间的进制更复杂,既有时、分、秒之间的六十进制,也有一日等于24小时或者两个12小时的24或者12进制等等,这与学生习惯了的数的十进制记数法不同,因此学生在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和求历经多长时间时经常出错。

学生是否关注到钟表上没有“0”刻度。为什么没有。为什么钟表上的数“12”既可以表示“0”时,也可以表示“12”时,还可以表示“24”时。“0”时与“24”时有什么关系。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中只需要对“时”进行加、减12的计算,分与秒则不需要进行转换,为什么。

为什么用“钟表”作为度量时间的工具。学生真的认识“钟表”吗。是否存在“正是因为太熟悉所以才不了解”的现象。钟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度量工具,只不过低年级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储备,没有突显出钟表的复杂性,没有让学生暴露学习钟表的难点与问题。钟表的复杂性体现在钟表表盘是三套刻度系统的“复合”:记“时”的系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记“分”的系统,分针指向几,就是几乘五得多少分;记“秒”的系统与记“分”系统完全一致。


(未完,全文共3134字,当前显示10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