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建设]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扬州农业学校,建于1956年。2003年7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晋升为高职学院。中专校晋升为高职院校是一次飞跃,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新升格高职院校如何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磐的提升。
对此,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徐汝琦告诉《教育与职业》,近三年来,学院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为平台,大力加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建设,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探索发展模式,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从一所农业类中专校向专业特色比较鲜明的万人高职院校的历史性跨越,为“三农”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全面推动校地合作
近年来,扬州市围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这为该院涉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
徐汝琦院长告诉《教育与职业》,学院通过与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高邮市的全面合作,围绕高效农业和高邮湖湿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重点推进了咨询合作、项目合作、培训合作、课题合作以及招商引资合作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为高邮市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卫生医护、经营管理、村镇建设、畜牧兽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由学院教师参与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项目,高邮核心示范区的水稻亩产超过了800公斤,创下了江苏历史最高纪录。
2007年,学院参与的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保障体系项目,获得了扬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仪征市进行校地合作时,学院针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肥床旱育秧”和“超高茬麦田套稻”新技术,在品种上引进了适合在丘陵地区种植的、高抗白叶枯病且耐旱的粳稻品种,每亩增收超过100元。
同时,学院还努力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进行荒山造林综合开发,由当地乡、村、户按一定比例共同投资,并依法签订了承包合同,承包到户,由于明确了各方责、权、利,大大激发了群众开发荒山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林木成活率高达96%,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
采访中,徐汝琦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紧紧抓住国家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带来发展机遇,积极参与扬台农业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入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围绕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二区四园一中心”重点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加强“双师型”
(未完,全文共3140字,当前显示10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