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唯有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

温婉的江南曾牵动无数文人才子的诗情画意,那里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2009年10月,我们有幸前往苏州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全国决赛。既圆了我的梦,也开启了我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身未动,心向往之

毫不夸张的说,作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学校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而且是竞争激烈的决赛,那种激动又兴奋的心情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的。2009年5月20日,在得知我们的语文团队入围了第七届noc活动的决赛时,我就感到了那种“欲辨忘言”的喜悦之情。

由于今年是我校第一次组织参加这个活动,我们没有“前车之鉴”,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对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满两年的“新手”而言,这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就这样,在激动、不安和期待中我走上了“茧化成蝶”的准备之路。

准备参赛的日子是漫长而又短暂的,漫长是因为从入围到决赛,一共有五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都在为决赛而准备;短暂是因为我们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即使争分夺秒也未必能够达到比赛的要求。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前进的脚步未曾有丝毫犹豫,反而更加坚定。学校自上而下的重视是我们温暖的依靠,倾全力购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多次组织参赛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经验的参赛教师介绍经验,邀请市区两级领导来校指导工作……凡所应有,细致入微。我们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加班加点,同侪互助,力求完善自我,增色团队。

●身已动,倾力而为

整个赛事分为5个半天,比赛过程十分紧凑,现在想来也是紧张激烈而又充实难忘的。

1.各自为政,殊途同归

比赛第一天上午,要求团队的每位成员各自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上传。当《明天不封阳台》这个课题发布后,我们有些措手不及,因为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初二《语文》,我们都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谈提前准备了。但文本的陌生对语文教学而言不是问题,在教学中,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某些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座“桥梁”,教师的任务是把这座“桥梁”搭好,直接联接文本和学生,使学生有最原始、最本真的见解,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理解。时间紧迫,我们顾不上焦虑,各自开始进行设计。整整一上午,我们三个人没交流一句话,真正做到了“各自为政”,沉浸在自己的钻研中。从深入研读文本,到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再到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形成三份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最后上传,整个过程我们力求保持个人的特点,完全的个人奋战。由于教师的思想与见解不同,设计的内容各有特色,但教学设计的形式还是基本统一的,如都包含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媒体运用,教学流程等。每位教师不拘泥于形式,设计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也是“殊途同归”吧。

2.各有取舍,碰撞结晶

第一天下午,要将三位成员的教学设计整合为团队的教学设计,并制作出教学课件。我们首先各自陈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优势,并做好了下午的分工:两人整合教学设计,一人制作课件。我们先是反思了三份教案的优缺点,又反复研读文本,探寻作者要向学生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让作者的观点与学生产生共鸣,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如何结合多媒体让语文变得更真实、更有效,等等。我们畅所欲言,或认可,或反驳,真是激烈。为集体的利益,我们没有死守自己的观念,而是都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并一致确立了一位老师的备课思路为框架,从而整合出我们团队的总设计。


(未完,全文共4332字,当前显示142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