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铁马战车【我为祖国驯铁马】

“马达轰鸣,火炮高擎;履带飞旋,山摇地动;夏战酷暑,冬破寒冰;爬山涉水,南北西东”,从1968年8月起,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69式中型坦克开始了定型试验工作,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攻坚战拉开序幕。我当时作为试验分队的分队长,几乎全程参与了试验。经过一次次搏击,一次次突破,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真是金戈铁马贯南北,数千里路云和月。这为我国以后坦克的研制试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59式坦克的基础上,我国经自行改进设计,研制完成了69式中型坦克。该型坦克i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定型设计,1965年便生产出了初样车。1968年8月,经初步试验并改进后,69式坦克提交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试验。试验任务下达后,我作为履带式装甲车辆试验分队的分队长,也忙忙碌碌开始了试验准备工作。当时的被试坦克只有一辆,参试人员却多达40人左右。

初样车勇闯难关

1968年8月3日下午,有关领导向全体试验人员介绍了试验大纲,并进行了试验动员。整个试验都是按照坦克设计定型试验的数十个项目进行的,因人多车少,许多试验项目必须穿插进行,特别是季节性强的项目如发动机热状况的试验测试,首先要排在前面进行。因坦克上有的机件在技术上不过关,试验过程中车辆的维修维护花了大量的时间。加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以及“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一切都要给政治让路”的指示,试验工作进度非常缓慢。

试车组的王哲荣、王昭东、冯惠生、曹永乐等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炉火纯青的业务能力,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解决了很多试验难题,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69式坦克进行潜渡时的一件事令人难忘:因为69式坦克初样车具有潜渡性能,所以必须进行潜渡性能试验。但因被试车辆技术状况不好和潜渡试验准备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坦克潜渡试验一直拖到了秋末冬初的季节。为了保证潜渡试验的安全进行,试验前需要对潜渡时用的人员氧气面罩进行水下实际检验,还要对长期没有进行过潜渡试验的潜渡池水下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勘察。在初冬季节,忍着冰冷的池水,王哲荣和丁树敏两位同志多次亲自潜a5米深的水池中,仔细地检查潜渡面罩和潜渡池水底的情况,为潜渡试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看到他们出水后被冻得瑟瑟发抖的身子,大家感动万分,他们为潜渡试验的顺利进行立下了头功。

在这次潜渡试验时,我在岸上负责对潜渡的坦克进行电台指挥。指挥语言要简单明确,按照试验程序,指挥坦克发动、前进、入水、向左、向右、直线前进、驶出深水、在浅水区的转向平台进行转向调头,然后再反方向潜渡等。坦克在水下行驶方向很正时,也要不断地用电台通知水下人员说:方向很好、照直前进。从而使水下的驾驶员能及时获得坦克在水下潜渡行驶的信息。这次潜渡试验,分别往返进行了多次。有3位同志分别承担了潜渡时的驾驶任务,有的同志承担了车长和验漏员的工作,很多同志担任了技术保障和负责抢救的工作,大家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潜渡试验任务。

初样车在北京地区主要进行了车辆原始数据的测试,夏季发动机热状况的试验和潜渡试验等。此后,针对在北京地区试验发现的问题,对车辆进行了一些小的改进并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了较为彻底地的检查与恢复,其后进行了沙石公路试验、土路场地试验、白天的正常射击试验以及晚上的射击试验等。

一次不成功的定型试验

从1969年1月起,69式坦克开始了在3l基地长达半年多的试验工作。31基地是国家靶场,对武器火控系统的试验要求十分严格。1969年1月29日,基地相关负责同志制定了试验计划,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乘员训练、跑车试验、火炮、火控测试和各种条件下的射击试验等。


(未完,全文共5757字,当前显示148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