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农村15万元二层小楼图
云南澜沧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体要求,按照市上提出的“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引跑”的思路,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把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政府扶持、村民为主”的原则,创新思路、求真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呈现喜人的良好态势。
1、新农村建设成效彰显
(1)经济增长,农民增收
紧紧抓住“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放松,全县经济增长明显提速,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粮食总产量16.6万吨,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156元,增长14.9%;农民人均有粮326kg,增长0.6%。
(2)村容村貌得到整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2007年9个试点村建设实际投资234.13万元,农民投工投劳1.7万余个。完成道路硬化6467m,建公厕11个398.4m2建垃圾堆放点11个145.9m2,安装供排水管道1486.9m,建科技文化室9间622.3m2,建运动场6个3309m2,绿化工程建设中种树37株,绿化面积110m2,建设经济林果829亩(1亩=1/15ha),发展养殖专业户28户,实施一池三改(沼气池配改厨、改厕、改厨)66户,新建沼气池66口,改厨10间,改厕10间,改厨10间。
(3)试点建设带动明显
通过实施试点村建设项目,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是产业培植初见成效。通过对试点村产业开发的扶持,使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南角河村民小组以发展茶叶和蚕桑为主,从过去远近闻名的“穷村”、“毒村”成为澜沧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通过进组和组内道路硬化建设,安装排水管道,建垃圾堆放点,实施一池三改等,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状况,使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是通过建科技文化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稳步发展。
(4)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开局良好
按照“一村一名指导员、一乡(镇)一支工作队”的要求,2007年全县共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158名,其中省级5名、市级27名、县级79名、乡(镇)47名,组成2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奔赴各乡(镇)开展工作。指导员尽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较好地融入当地干部群众中,做到了“驻下、安心、实干”,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工作开局良好。
指导员驻村后,按照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制度建设的督导员、组织建设的指导员”等“六大员”的职责要求,积极帮助当地农民理清、完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培养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共落实经济发展项目102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24个。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好事505件,落实帮扶资金2488万元,落实捐赠、帮扶物资62件,折资98.87万元。
(未完,全文共6456字,当前显示14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