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政策2018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实践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探索出许多优秀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蒋巷村为研究对象,以蒋巷村84户农户问卷调查和当地政府访谈为基础,研究其新农村建设情况。着重找出苏南新农村指标和江苏省农村平均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最终总结和借鉴其发展模式,为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指标;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蒋巷村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96-0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1],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落后地区)情况并不乐观。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农业发达省份,在农村与农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优秀经验。蒋巷村属于苏南地区发展迅速的村庄,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等10多个荣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学习价值。
1调查说明
1.1指标说明
以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2]作为主要参考,结合曲福田等[3]提出的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王万山等[4]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六新”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以“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系,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旱涝保收农田比例”等22个指标的体系。
1.2调查方法
通过采取与蒋巷村政府部门沟通和村民调查相结合的手段,了解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
1.3统计分析方式
利用excel、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和绘图。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对蒋巷村84户农户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样本中,26~35岁的占15%,36~45岁占39%,46~55岁占41%,55岁以上的占5%。并且,在26~35岁的有76%为高中文化,36~55岁的80%为初、高中文化,55岁以上大都为小学文化。
2.2蒋巷村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分析
2.2.1经济发展情况。工业成为蒋巷村第一大经济支柱,农业生产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蒋巷村已进入工业发展后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支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人均纯收入与种植业收入呈显著相关,与工业收入呈极显著相关,与第三产业无显著性相关。人均纯收入和种植业收入有-0.263的相关程度,和工业收入有0.593的相关程度。此结论与蒋巷村三大产业的比重关系完全吻合。
2.2.2体系指标。
2.3差异分析
2.3.1地理位置优势不同。蒋巷村位于常、昆、太3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的腹地,其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在村内外流通速度快,同时周围发达城市对蒋巷村的辐射作用强大。而苏北地区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较小,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其产品运输成本增加,资源流通不畅。
(未完,全文共4139字,当前显示13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