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土地结构变化率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张海波1,周敏1
(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其变化的内在动因,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偏移份额分析法。研究结果:首先,各个城区不同类型土地的偏移份额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需求巨大,属于增长性结构,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压缩,面临巨大压力,属于衰退性结构。其次,各个类型土地的竞争优势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城市各类用地的规模变化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土地资源丰度、区域用地政策、产业结构变化等。各因素影响力大小不同,从而使得各个城区城市用地规模变化轨迹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ssm模型,土地利用结构,武汉市
1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城市土地的利用,直接决定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禀赋,其利用结构调整所涉及的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土地利用看作一个复杂、动态但可控的系统,其优化问题可以采用定性分析,也可以利用基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计算。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最优目标,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和适宜性评价,对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更加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布局与结构变化的综合反映,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人口、环境改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研究,目的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数据计算结果客观的反映其土地利用状况,并为其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
国内外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利用灰色关联、系统动力学、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规模的合理性,在理论层面确定土地利用在数量和结构上的最优化配置;其次是采用dea模型、clue-s模型、情景分析法和遗传算法等并借助arcgis与spss等软件研究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空间布局,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寻求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和最佳布局方案;最后是基于生态系统、环境协调和低碳效益等的视角,探讨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研究区域概况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截至2015年,武汉全境面积859400公顷,为湖北省面积的4.6%;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00公顷,建成区面积55261公顷。全境水域面积221760公顷,覆盖率26.10%。公园绿地面积7016.8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9%,森林覆盖率27.31%。
(未完,全文共8838字,当前显示13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