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作为外因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是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手段和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本文拟从思想接受的概念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以期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作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接受主体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那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身就是一个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各种理论、观点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对其所传输的思想信息进行接受的活动的联结与统一。在这两种活动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作为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前提和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最终落实,关键还是要看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

一、思想接受的内涵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标志着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同、承认、接纳的态度。一个人接受什么,不接受或拒绝什么,不仅体现着这个人的特点,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这个人的特点。胡木贵在《接受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因此,作为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的思想接受,是指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加以反映、内化以及外化和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认识过程。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思想接受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反映

接受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以其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发射整合机制将教育信息中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与之相关或对应的形象和观念。这就是接受主体的反映活动,它是后继一系列活动发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当然,反映活动不是无原则、无目的的反映,它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因此,反映过程的同时也是择取的过程。所谓择取是指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的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知领域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确立对其取舍态度的过程。

2.内化

对于经过反映和择取进入认知场的思想信息大脑还要对其进行整合。当外来信息与接受主体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中的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新的思想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中。而当新的思想信息与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使其适应思想信息客体的性质和要求。因此,从本质上讲,整合包含着建构和重构两个方面。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和社会规范为标准,也就是说主体获得的观念必须投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才能使之深化。这个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后形成的用以指导主体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积淀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化。


(未完,全文共5873字,当前显示14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