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的“川派盆景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一代宗师陈思甫毕生以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为己任,大师若泉下有知,此时当会大感快慰了。

陈思甫,川派盆景陈氏第六代传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于成都的一个盆景世家。其父陈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匠,不仅将掉拐、接弯掉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直身逗顶等规律类树桩盆景制作得精美绝伦,更是挽救了濒于失传的自然类树桩盆景技艺,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初,在川西地区以蟠扎树桩盆景为生的盆景艺人家庭有六十余户,他们各怀绝技,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造型样式。如成都张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龚协之的滚龙抱柱身法,灌县龚吉如的大弯垂枝身法,郫县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温江纪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陈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样式更多,技术更加全面。自幼,陈思甫即跟随父亲刻苦学习传统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在严师慈父的言传身教下,陈思甫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20岁时,陈思甫便因为一件名为《古道晚唱》的榆树作品,开始在人才济济的川派盆景界崭露头角。

陈思甫学艺勤勉,善于观察。他曾在一篇讲解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文章中这样记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个弯子,弯内向着你,就是正面:弯背向着你,就是背面。传统制作中,都是成对造型:若蟠的第一弯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个弯子,就须一正一背,才算成对造型;若两株都现弯内或弯背,就成为‘排队伍趱趟子’了,旧时代要受师家训斥,也会被同行取笑的。”

由于蟠扎技艺精湛,早在17岁时,陈思甫就被推选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业公会的执行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盆景的规模化生产工作。陈思甫的家乡金牛区营门口乡是个千年花乡,有很多人从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后,陈思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社员蟠扎盆景上。据曾采访过陈思甫的作家刘盛陶撰文介绍,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开始逐渐走出公园,装点城市公共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加强对花木园艺人才的培养。当时的成都,仅有陈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产队可提供花木。在师资奇缺的情况下,身负绝技的陈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门的重视,时常被请去讲课(如图2)。

陈思甫旧时只读过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为了讲好课,他自学植物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同时拜访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虚心求教。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厘清了川派盆景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十种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类树桩盆景的四种造型样式。


(未完,全文共3534字,当前显示10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