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策略 [浅谈乡村学校教研策略]
进入新世纪、实施新课改以来,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蔓延,其中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教师工资统一由财政拨付,为减少负担,严格限制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因为退休、流失、提拔等原因,一线减员十分严重,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不得不加重教师工作负担。据2007年一份来自湘中地区乡村教师的调查,在近400名教师中,2/3以上的教师主要靠晚上休息时间在家里备课,有接近四成的教师在家中批改部分作业。教师总体感觉概括为一个字――“累”。同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很难认同。据统计:仅15.6%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仅19.2%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面对“就你现在的职业能产生幸福感”的问题作答时,仅9%的教师选择略感幸福,绝大多数选择基本没有或没有幸福感。乡村教师对目前状况最不满意的是:工资待遇低,占83.2%。同时,环境太差,工作压力大,给乡村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工作热情、工作质量。
在教师遭遇“职业倦怠”形势下,学校又如何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促进教研氛围的有效转变为突破口,从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呢。
一、针对“问题”,面向“需求”,创新策略
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研策略,或同一策略的不同组织形式。
1.“抽签上课”“上比较课”策略,充分暴露弱势
面对新课程,教师对新理念很难认同,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视野和思维方式与新课程要求很不相适应,知识匮乏,讲解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虽使用新教材但仍沿用旧讲法,而枯燥无味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教师缺乏主动适应性,个别“老”教师不参加学习却“冲天”。
针对倦怠现状,根据“小学教师打通关”的要求,我们首先采取“抽签上课”的策略,即:点将定人,抽签临时决定年级、学科及内容,独立准备1小时,再上课。用以检测教师综合素质,让教师暴露“弱势”,教育教师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上比较课”,采取三种循序渐进的组织形式:一是集体听几名普通教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二是集体听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乡村“名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三是集体听某个教师上课和观摩同一教学内容的名师授课录像,帮助教师寻找差距,进而激起教师的斗志,转“示弱”为“内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针对问题、面向需求的“专题研讨”策略,有效地“吸引”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以前,学科教研组内开展的最传统的活动是“听评型”教研,即听一节公开课、优质课,大家评一评、说一说,未深入反思,发言者寥寥无几。同时,学校开展的最传统的活动是教学比武,评出个一、二、三等奖,最后是“我好,你好,他也好”。因此,教师失去了参与教研的激情和兴趣。
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询,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方法”和新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整理,建立教研主题“资源库”,从中选取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对有价值的“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推介推广:一是专题讲座;二是示范观摩;三是研究讨论;四是专家引领;五是分校推广;六是课题研究。对“困惑与问题”主题,根据学科的不同,选取一定的教学专题组织研讨:一是搜集主题资料,开始自我探究;二是组织集中研讨,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名师名课观摩,从中深刻感悟;四是安排集体备课,形成典型课例;五是邀请专家引领,提升认识层面;六是成立课题小组,形成科研成果。对教师形成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提升与推广,是对教师的一种最大的激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讨,能启导教师去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完,全文共5988字,当前显示14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