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知识经济与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农业问题及对策

作者:粟珍

改革与战略2001年10期

当前,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随着高新科技竞相向农业领域的渗透,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出现重大突破,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不断提高。我国民族地区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知识农业,实现农业科技创新。

一、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主要是依赖土地资源和劳动的不断投入来进行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农业可持继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地资源而是知识,是科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农业是靠知识、智力的投入,即依靠尖端的科技知识、先进的管理知识、快捷的信息知识来支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用现代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与消化基础上的农业。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从目前情况看,民族地区的农业在许多方面,诸如科研开发、农民的素质和信息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民族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缓慢、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区位偏远、城市稀少、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因而民族地区在信息产业及信息通讯技术水平方面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目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与服务信息产业发展缓慢,相当部分民族地区缺少高效的科技信息网络。如广西,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仅有计算机15万台,平均300多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在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百色、河池地区,人均计算机的拥有率就更低。有的民族地区,近年来虽然建立了科技信息网,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民族地区这种信息化水平低、计算机上网率低的状况,极大地限制了科技信息网络经济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科技成果的转让,以及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速度。

2.民族地区农业科研投入较少,农业科研人员不足,开发能力较弱。目前,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政府每年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而在民族地区,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广西在“九五”期末,人均科研开发经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1998年广西研究与开发(r&d)经费只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0.07%。

此外,相当部分民族地区缺乏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开发的人员少,如广西百色地区,1999年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仅1千名左右,每万农业人口仅有2.8名农业科技人员。广西从事科技开发活动的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7%,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倒数第六、七位。

由于民族地区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少,农业科技人员奇缺,使得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开发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据1997年《甘肃统计年鉴》统计,江苏、山东等发达省的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开发能力等级在全国为Ⅰ级,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农业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200。而广西、云南、内蒙、新疆、宁夏等几个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开发能力等级在全国为Ⅳ等,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农业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50。


(未完,全文共4937字,当前显示13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